◎ 劉曉贊 (河南大學音樂學院)
早期鋼琴(古鋼琴)有兩種:楔槌鍵琴(Clavichord)和羽管鍵琴(Harpsichord)。
楔槌鍵琴最初是沒有琴腿,在音樂的不斷發展中對楔槌鍵琴需求漸高,后加入琴腿。楔槌鍵琴最初琴鍵多于琴弦,一根弦上可以奏出多個音響,后來逐漸發展成一根琴弦奏出一音或幾音增加音量。楔槌鍵琴自身是可以延長音響并且做到音量增強,其自身就具有踏板延音的功能性,但是踏板并沒有出現在楔槌鍵琴中。
羽管鍵琴在楔槌鍵琴的基礎上發展而來,踏板也正式誕生。①
早期的羽管鍵琴為了控制音量、調節音色,制造者便在琴上加上了控制制音器裝置和弱音裝置的音栓。但是由于音栓在鋼琴琴鍵上方,演奏中演奏者為了奏出優美的旋律而操作音栓就不得不打斷正在進行的旋律用手來完成,這對演奏者是極大的干擾。到了十八世紀初,羽管鍵琴有了腳踏板的裝置。隨著時間的推移,制琴技術不斷發展。羽管鍵琴的音栓變的越來越多,也由最初的用手控制轉變為用腳控制,出現了多個踏板。
到了19世紀中期,有選擇性的延音踏板誕生。但是對于這一功能有的作曲家非常認可并運用在作品中,但是也不是所有作曲家、演奏家認為踏板是演奏鋼琴必須的。不同國家的音樂家對踏板也是持不同的態度。所以踏板沒有立即得到廣泛運用和普及。
貝多芬早期作品受海頓、莫扎特的影響頗深。海頓、莫扎特的作品中對踏板的應用較少,沒有將踏板視為作品的關鍵要素,這也是因為當時鋼琴踏板與現代鋼琴有著很大的區別,延音踏板(右踏板)使用效果不佳操作不便使得一些音樂家認為踏板的使用會影響音樂的純凈性,莫扎特和海頓認為音樂是純潔、清晰的,海頓和莫扎特的作品中音樂織體非常清晰,對句法和奏法要求嚴格這是他們作品的基本風格。彈奏二者的作品要如同彈奏巴赫的作品一樣,莫扎特的作品中很少看到踏板的蹤影。演奏者在彈奏莫扎特的作品時只能用手指彈奏,之后為了音色適當加入少量踏板用以潤色。
貝多芬對鋼琴右踏板的改造提出很多建議,他認為右踏板不僅使聲音得到延續,豐富音響效果,而且右踏板可以增強低音的音效,是聲音柔和、溫潤,產生新的有趣的音響效果。貝多芬對左踏板的使用(弱音踏板)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與試驗,在創作和演奏中皆取得成功,浪漫派作曲家們繼承并發展踏板的使用方法。貝多芬對鋼琴對踏板的建議也促使鋼琴制造家們對鋼琴進行不斷地改造,使得鋼琴踏板得以更好的運用。但畢竟貝多芬對踏板的標記是為了適用當時的鋼琴,所以彈奏者在用現代鋼琴彈奏時,把譜面上的踏板標記視作基礎,運用自己的耳朵對踏板進行靈活運用。下面用鋼琴奏鳴曲《暴風雨》進行分析。
1、社會環境因素影響
貝多芬的創作分三個時期:早期、中期、晚期。
早期主要是在波恩創作,這個時期是貝多芬剛開始創作沒有較大的影響力,是創作的萌芽階段。后在維也納深造音樂時,受到海頓、莫扎特的音樂影響,傳承古典主義音樂的創作技法的同時開始進行大膽創新,追求屬于自己的音樂風格。
貝多芬創作的中期是他的鋼琴奏鳴曲成熟的時期。這一時期貝多芬的音樂才能不僅體現在鋼琴奏鳴曲中,交響樂、弦樂四重奏他都有涉獵。
2、貝多芬對鋼琴功能完善需求的影響
貝多芬時期鋼琴與現在鋼琴的構造有很大不同,那時鋼琴的音域窄、聲音小,不能滿足貝多芬對音樂聲響效果的追求,他希望鋼琴可以發出管弦樂隊般宏大豐富的音色。當他在維也納學習音樂并取得一些成就后,開始對鋼琴制作工藝有了更多的想法和要求。他曾給一位鋼琴制造商寫信表達自己關于對鋼琴制作的建議,在貝多芬的名聲越來越響亮時,他更是催促鋼琴制造商對鋼琴進行更多的改變,希望聲音更大些,琴鍵再耐用些,踏板的功能更明確些,貝多芬是第一個在自己的音樂作品中標出踏板記號的作曲家,對踏板的探索大膽而細膩,他的作品中也體現出對鋼琴的靈活運用。
在全球教育改革浪潮中,推動教師教育專業化已成為師范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標。教師教育專業化這一理念具有一定的普適性,并且要通過各個具體的師范專業體現和落實,體育教育作為師范專業教育的一種,自然不能例外[2]。
3、身體生理因素影響
《暴風雨》是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的代表作之一。創作這一作品時,貝多芬正處于耳疾加重,生理心理皆遭受苦難的轉折時期,在精神極度緊繃時他曾一度寫下遺言,時刻準備離開這個世界。《暴風雨》的誕生不僅展現了貝多芬在音樂上極高的造詣,也體現了他與疾病與命運作斗爭,渴望活下去。他用音符記錄下他的渴望,他的抗爭,他的樂觀和堅毅的品質,這些全部融入在《暴風雨》中。所以他在此奏鳴曲中大量運用踏板,豐富音響效果,傳達內心復雜的情感。
鋼琴奏鳴曲《暴風雨》中,常見踏板的運用有同步踏板(直接踏板)、切分踏板(連音踏板)、節奏踏板。同步踏板是演奏某個片段、樂句在一個范圍內的踏板踩下或松開的動作,同步踏板的使用是在此段音樂結尾前進;切分踏板是彈奏某個音或者和弦時踩下踏板抓住這個音,在彈奏下個音時快速松開踏板,使音之間連貫飽滿卻互不影響。手與腳前后進行,腳要踩得快放的干凈,踏板不能踩到底,始終是頻繁且動作小的進行;節奏踏板在彈奏強拍、和聲時使用,在下個音出現時松掉。
在《暴風雨》奏鳴曲第一樂章中通過使用踏板來強化和減弱音響效果,加強音符之間的延續性連貫性,增強音樂的流動性,以烘托暴風雨來前山雨欲來風滿樓緊張低沉的氣氛。《暴風雨》奏鳴曲每個樂章都是遵照奏鳴曲式結構。呈示部(1-90小節)開頭用琶音營造出一種荒涼壓抑的氣氛,自由延長最后一個音與后面暴風雨極速襲來形成強烈對比。巴倫博伊姆和古爾德在這部分處理截然不同。巴倫博伊姆運用柔音踏板對暴風雨的到來充滿期待,而古爾德運用延音踏板,注重音樂的旋律性。古爾德整個樂章中運用切分踏板較多,音與音之間的延續,旋律的流動是古爾德處理踏板的重點。
右手三連音是平均平穩的進行,三連音為八分音符,每組三連音之間應該是沒有間隙,流暢的連接。踏板在左手第一個音演奏時踩下去,在第二個音彈的時候快速松掉在踩下去,切分踏板踏板要連續踩下松開,音樂音之間有延續但不影響下一個音的音響效果,不會造成聽覺混亂。左手不能單純用手指和手腕的力量進行彈奏,為了使每個音彈出低沉、渾厚的音響效果,需要運用手臂的力量。
從60-70小節,右手均是音程和單音,有兩個力度記號出現sf和p,右手旋律有連線的部分要用踏板,是音與音聽上去是連貫的。從第75小節開始右手整體力度為弱,這時運用踏板讓旋律聽起來是漸弱,而且是連續不斷的,這一部分靈活運用手腕。
在呈示部結束后,三個分解和弦組成的小節是展開部的引入部分。力度pp,極弱的力度模仿暴風雨漸行漸遠,也預示著下一場暴風雨的來臨。在第93小節第一個分解和弦小節運用弱音踏板,表示暴風雨結束后,大自然有片刻的平靜。
95、96兩小節運用延音踏板和弱音踏板,弱音踏板表示暴風雨離去不再是狂風驟雨式的音響,音響效果歸于平和,在弱化的同時使音效延長,暴風雨的漸漸遠去,也給聽眾舒緩思考想象的時間。97、98小節,運用延音踏板連接后面緊張激烈沖突的音效,這兩個小節不用弱音踏板。在音樂進行時慢慢松開踏板,營造一種意猶未盡的終止。這兩部分的連接總體弱的力度,由弱逐漸增強。
第一樂章的164-174小節是本樂章也是全曲的一個演奏重難點,四個f小調屬和弦作為過渡,要在pp的力度上,彈奏出的每個和弦之間不粘連,干凈、清爽。這四個和弦用同音踏板,踏板在和弦彈下時一起踩下,音結束踏板結束。和弦之后的琶音剛開始要慢練,并且要彈出重音,踏板在琶音彈奏結束時松開。
在第一樂章的147-232小節根據具體演奏情況使用合適的踏板技巧。不同的演奏者對音樂有自己的認識和理解,但最終的效果都應是完整流暢。
在第一樂章結束時,雷鳴聲逐漸遠去變弱變慢。譜面給出了pp的力度,在演奏這段時弱音踏板是必需的,左手的旋律是八分音符持續彈奏漸弱,也預示著暴風雨逐漸遠去,運用延音踏板在小節的重拍后快速松開在彈奏下一拍的空隙快速踩下,切分踏板。第一樂章結束句運用弱音踏板和延音踏板結合的方式演奏。
經過第一樂章狂風暴雨的洗禮后,一切回歸平靜。第二樂章整體平和、浪漫,描繪了一幅充滿詩情畫意和希望的畫卷。以降B大三和弦琶音演奏開始,演奏時加入延音踏板,營造暴風雨過后平逐漸緩的氣氛,思緒隨著琴聲飄揚蕩漾,暴雨沖刷后,天地間變得明亮純潔,大自然靜謐美好,人內心平和安靜。暴風雨帶來的不安漸漸被撫平。第二樂章的旋律特點是主題較多結束在高音區域,這在慢板樂章不是很常見,是為了表現出真切的感情。左手和弦部分為了發出更好的音響效果,應適當合理運用踏板。
第三樂章,全樂章都是明亮歡快的十六分音符,在經歷第一樂章的狂風暴雨,第二樂章的平和寧靜后,第三樂章灑脫愉悅,這一樂章從沉悶的情境中走出,進入一種大徹大悟的精神境界。整個樂章以小調為主并且在不斷的轉調,給人營造一種期待感。第三樂章踏板的運用應跟隨旋律走向而變化,音樂中的強弱力度的改變影響換踏板的時機和踩踏板的深淺。因為全章都是十六分音符所以在踏板上不能過多運用延音踏板,整章的音樂效果應是明朗干凈的。當使用延音踏板時不要讓音與音之間互相影響,切分踏板是很好的選擇。
貝多芬對踏板的運用承上啟下,對浪漫主義樂派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以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暴風雨》為例進行分析,通過對幾位演奏家不同演奏版本的欣賞與研究,加上自身的實踐得出,鋼琴踏板是為烘托突出演奏音效而服務的,踏板的應用沒有必須遵守的明文規定,更多的是需要演奏者在大量演奏實踐中傾聽分析,掌握踏板技巧的合理運用方法。演奏者應該根據所演奏曲目想要表達的感情和要傳達的音樂效果,進行適當的踏板運用。
注 釋:
① 劉升恒.試論鋼琴踏板與音樂風格多樣性之關聯[D].南京師范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