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怡錦
摘 要:隨著現代企業改革的深入發展,青年團員在企業中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被重視,大量的青年骨干需要培養成為管理人員填充到管理崗位。在新時代發展形勢下,青年團員在企業中的成長狀況良好,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基于此,本文在闡述團員青年在企業中的成長現狀以及應發揮作用的基礎上,對有效發揮青年團員在企業中的作用的措施及建議進行了論述分析。
關鍵詞:現代企業;青年團員;現狀;作用;措施
DOI:10.12249/j.issn.1005-4669.2020.26.189
青年是企業發展的核心群體。由青年組成的共青團,是企業中思想最活躍、最多創新精神的群體,他們在企業的科研、生產、服務、管理等各個環節發揮著重要作用,是推動和強化企業建設的中堅力量,所肩負的使命神圣而光榮,青年興則企業興,青年強則企業強。
1 現代企業青年團員的現狀問題分析
1.1 缺少歸屬感
一方面,當代的團員青年在利益主體多樣化和經濟成分多元化的大環境影響下,各種各樣的誘惑潛移默化的影響著青年團員的發展,其價值取向、思維方式、思想觀念也發生著一定變化,自我意識不斷增強,對團組織的認同感和需求程度減弱。另一方面,國有企業中的團組織活動形式單一、效果不佳,缺乏新的載體和途徑,團組織沒有權、也沒有錢,開展各項工作存在諸多困難,部分團員青年認為團組織不能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問題和難題,團組織對青年越來越缺乏吸引力、向心力和凝聚力。
1.2 缺失方向感
個人目標和個人職業規劃是能夠有效發揮青年在企業中能力和作用的重要途徑,是青年與企業實現雙向溝通達到預期目的的過程。企業和員工是利益共同體,科學合理的職業規劃可以讓員工與企業得到利益最大化,實現“雙贏”的目標。現在企業中的青年職工大部分畢業于高等院校,處于職業生涯的起步期,具有強烈的發展欲望,期待被認可。但青年員工剛剛步入社會,對于個人的職業生涯缺乏準確的定位和規劃,導致不能很好地融入企業發展中,實現自我價值。目前,國有企業對青年員工職業規劃普遍缺乏系統性、常態化地指導,不能及時掌握團員青年的個性化特征和職業發展需求,同時存在對青年人才重使用輕培養、重引進輕管理的現象,導致其無法通過為企業發展做出貢獻而促進自我價值的實現,無法使員工發揮最大潛能并安心于與企業共成長。
1.3 缺乏緊迫感
團員青年普遍對個人發展有明確的愿望和要求,多數團員青年認為能夠勝任自己的工作且已熟練掌握工作技巧,他們渴望施展才華、最大程度地實現自身價值,但卻在繼續學習相關業務知識方面存在一定的惰性和盲目性,不能及時獲得更新的專業知識和業務技能,沒有與時俱進順應時代與企業發展的緊迫感。另一方面,現代企業對員工尤其是青年員工的培訓教育力度也有所欠缺,很多國有企業將培訓局限于“師帶徒”和經驗累積的方式,青年職工的培訓工作變成了應急性、偶然性工作,缺少一套專業性、完整性的培訓機制,限制了團員青年的眼界,致使在青年員工中出現了安于現狀、混日子打發時間的消極思想,這無疑是對青年美好時光的巨大浪費。
2 青年團員在企業中應發揮的作用
2.1 青年團員在企業生產經營中發揮骨干作用
青年是社會生活中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現階段,國有企業青年人才隊伍的學歷不斷提升,具有較強的文化知識和業務技能,管理人員年輕化的比例逐年增長也是企業發展的必然趨勢。青年員工所擁有的一些知識是企業所需要的,例如計算機技能、網絡科技、英語等,雖然這些知識老職工也擁有,但熟練程度、運用能力就與青年職工有很大的差別了,這是時代賦予青年人的先天條件,這些技能可以有效地推動企業管理的現代化。
2.2 團員青年在企業改革創新中發揮先鋒作用
歷史和現實都說明,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只有勇于改革和善于創新,才能獲得不竭的發展動力,才能走在發展的前列。國家民族如此,企業亦如此。青年人思維敏捷,對事物的認識和理解都有比較獨到的視角,不囿成規,勇于探索,是創新創造的希望所在。“初生牛犢不怕虎”,青年人在面對困難時不會畏縮,而是會想出更多的辦法和措施去攻克難題。所以,很多時候團員青年的一些新的思路和理念能夠動搖企業長期存在的根深蒂固的陳舊觀念。企業要想有長遠的發展,就需要有源源不斷的新鮮思想、新鮮力量注入,形成可持續的良性循環。青年人有很強的學習能力和旺盛的精力,隨著工作經驗的不斷積累和綜合能力的日益提升,他們勢必成為企業改革創新的“助推劑”,可持續發展的“強心針”,促使企業不斷走向成熟的核心
動力。
2.3 團員青年在企業文化形成中發揮推動作用
青年員工在企業文化建設問題上的認同感、積極度、參與度與企業文化建設的成敗有著直接的關系,團員青年的一言一行都會映射出該企業的企業文化內涵,青年員工對企業文化的認知程度決定了企業文化踐行的深度。同時,團員青年在認同本企業文化的同時,也會發揮年輕人固有的熱情和活力,創新豐富企業文化的內容,并在工作實際中不斷充實完善本企業的企業文化。青年員工既是企業文化建設的追隨者、受益者,也是企業文化建設的踐行者、推動者。
3 發揮團員青年在企業發展中作用的具體措施
3.1 搭建成長平臺,體現青年價值
1)堅持政治引領。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是推動企業改革發展穩定的根本保證,在把關定向、動員組織、服務群眾、促進和諧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企業團組織承擔著在企業青年中傳播黨的重要思想主張的橋梁作用,是企業黨委的好幫手。因此,企業團組織應該圍繞服務生產經營管理,找準共青團工作的根本屬性、根本任務和企業生產經營目標相融合的工作切入點,統一青年思想、凝聚青年共識,做好青年職工的管理工作,促使廣大青年在企業高質量發展中建功立業。
2)強化培訓教育。一要加強業務技能培訓,獲取專業的先進的崗位新知識、新技能;二是引導青年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注重培養團員青年的戰略眼光,讓青年員工將“我要學習”作為發自內心的需求渴望;三要敢于將團員青年推薦到各項工作的最前沿,讓青年員工近距離的感受、了解、掌握工作流程和方法,在實踐中摸索規律,在實踐中總結經驗,促使青年員工由理論型向實踐型轉變,將知識轉化為能力,在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管理水平、提升經濟效益等方面貢獻才智,推動企業發展。
3)做好職業規劃。對于青年團員而言,每一次進步,既是自身努力的結果,更是企業組織培養教育的結果。國有企業要制定青年人才中長期發展規劃,建立從引進、選拔到培養管理的全方位配套體系,科學指導他們制定適合自己的職業規劃。經過適當時間段的崗位實踐后,及時對其職業發展規劃進行評估和調整,盡力為員工提供良好的學習成長環境,確保團員青年的職業與個人性格、能力、企業需求等相適應,讓處在不同位置的每一位員工都能想象到自己未來的樣子,在縱橫交錯的職業規劃中堅定信念,保存一份憧憬與希望,激發干事創業熱情。
4)完善用人機制。暢通的人才輸送通道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利器,在加強人才培養的同時,還必須在用人機制上下功夫,鼓勵建立青年創新工作室,將有能力的團員青年納入后備隊伍中,增加職務職級的寬度,營造“成長有通道、發展有空間”的氛圍,滿足人才成長的需求。
3.2 強化文化建設,塑造青年品質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強勢推進文化建設,把廣大青年的思想引導到各項工作部署中來,勉勵青年員工靜下心、撲下身干工作,營造團員青年建功立業的氛圍。實施理念灌輸教育,強化企業文化理念,強化青年員工主人翁意識,樹立“我與企業共榮辱”的價值觀,想企業之所想,急企業之所急。同時,要多角度創新聯系團員青年的活動形式,既要實現黨政工作和團員青年需求的有效結合,又要采用青年人易接受的方式。例如,成立“青年俱樂部”、“青年興趣社團”等群體組織,使不同工作崗位、知識結構的青年員工能夠通過團的活動進行交流溝通;開展新媒體創作大賽、知識競賽、青年志愿者宣講、團隊拓展等豐富多彩的團組織活動,進一步提高廣大團員青年的政治素養和文化素養,展示青年朝氣蓬勃的青春風采,塑造青年品質,助力企業發展。
3.3 加強團組織建設,突出青年地位
1)堅持黨建帶團建。繼續發揚“黨有號召,團有行動”的優良傳統,全面加強自身建設。把團組織建設納入黨建整體格局中,借鑒黨建工作的好經驗、好做法,突出團組織的職能化、服務化功能。以基層團組織為突破口,探索團組織影響青年、感召青年的途徑,真正按照黨的要求把自身建設得更加充滿活力、更加堅強有力,提高團組織對青年成長成才的參與度和貢獻率。
2)增強團組織服務理念。把服務作為共青團組織最根本的理念,貫穿于各項工作中,及時了解掌握青年員工思想脈搏,是共青團密切聯系青年的關鍵所在。團組織要不斷鞏固和深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成果,進一步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開展“青年三對話”活動,暢通青工思想交流渠道,維護青年的切身利益。團組織要始終把工作放到企業中心工作上思考,把服務企業中心工作的理念付諸于實踐,充分發揮團員青年的生力軍和突擊隊作用。通過崗位輪訓、師帶徒,青工技能比武、崗位練兵等活動,有針對性地開展青年精準培訓、實踐鍛煉。依托“五小”、QC活動、青年科技創新論壇等載體,發掘推薦優秀QC成果;要進一步強化團干部培訓工作,積極開展多種形式舉辦團干部崗位業務培訓,鼓勵支持團干部和團員青年參加各類后續學歷、學位的學習,不斷提高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和社會競爭力,促進青年人才迅速成長。
4 結語
綜上所述,只有充分了解團員青年的成長現狀,有針對性地做好團青工作,提高青年員工的工作自覺性和積極性,使他們在工作中體現出自我價值,才能夠充分發揮團員青年在企業發展中的生力軍和突擊隊作用。
參考文獻
[1]劉陽.淺析團員青年在國有企業發展中的作用[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5(10)27-28
[2]湯馥銘.新時期如何有效推動國有企業共青團工作的思考[J].智庫時代,2019(44):26-28
[3]張麗榮,楊健松.國有企業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綜述[J].區域治理,2019(44):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