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曙光
高中古詩文教學和寫作訓練是高中語文教學的兩個重點教學內容,不僅在考試中占據著重要地位,還深深影響著學生語文學科素養的提升。教師要特別注重古詩文的教學,探索古詩文教學與寫作訓練相互融合、相輔相成的策略。
任何古詩文的教學都應基于學生對作者和當時的時代背景的了解上,這樣才能結合作者心境和寫作時的背景更好地理解古詩文想要表達的情感。比如,在學習人教版高一語文必修二中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一)》時,教師需要先向學生介紹陶淵明是一個熱愛自由,不甘于被官場束縛的正直的人。而當時官場黑暗,現實與理想相距甚遠,于是陶淵明決心辭官隱居,在鄉野過田園生活。對陶淵明的心性和當時的時代背景有了了解之后,再去理解詩文所要表達的感情就容易許多。
深入剖析古詩文的內容是古詩文教學的重點環節。一方面,要理解每個字、每個詞要怎么解釋,代表著什么意思;另一方面,要知道怎么對古詩文大意進行解讀。仍以《歸園田居(其一)》為例,在這一步教學時,首先要讓學生知道詩文中重點詞的含義和用法,如“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這一句,要知道“野”是“一畝”的意思,“際”代表“間”,“守拙”指的是“不隨波逐流,固守節操”。這一句的意思是“我愿在南野之間開墾荒地,保持著本來的節操歸耕田園”。除了要理解文章大意,還要對古詩文的用詞和行文進行賞析,從中發現古詩文的美。
對文章的意思有了整體把握之后就要深入地感知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在了解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一)》字面上的意思之后,要深入挖掘這首詩的思想內涵。它始于對落入塵網三十年的無奈與追悔,以對歸隱田園的悠然自得結束。字里行間表達了陶淵明對黑暗官場的厭惡和對寧靜的歸隱生活的喜愛。
中華詩詞文化博大精深,涉及各個方面的題材,有表達送別時對友人的不舍之情,有表達一心為國效力的愛國之情,有表達對壯美河山的贊美之情,還有表達對悠然自得的歸隱生活的喜愛之情。在寫作時,教師可以根據作文的立意,鼓勵學生在寫作時加入古詩文,為自己的文章增添文采,豐富文章的素材,使文章顯得更有文化水平,避免全文都是空洞單調的敘述。
例如,遇到作文的論點是注重堅持、注重積累時,學生可以引用人教版高一語文必修三中《勸學》的內容,可以引用“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來論證積累的重要性,用“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來表達堅持的可貴。這樣引用古詩文比單純地強調人要善于堅持善于積累更加有說服力,也使得文章更具文采。
要想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只在作文課講些寫作技巧是遠遠不夠的,對學生的寫作訓練要與日常教學相結合,在進行古文的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基于對古詩文的理解,圍繞作者想表達的思想情感進行寫作,在寫作過程中將古詩文當做素材加以運用。如進行高一語文必修三中《勸學》一課的學習后,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學習方法為主題進行寫作,用上文章的經典名句,一方面能夠加深學生對《勸學》一文的理解,另一方面能夠為學生的寫作積累更多的素材和論據,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為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礎。
優秀的古詩文之所以能夠流傳至今,是因為它在寫作上、用詞上有著獨特之處,值得流傳千古,也值得我們學習。語文學科素養要求培養學生的審美創造能力,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學會欣賞古詩詞中的美,將其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上來。古人在寫作時用過多種寫作技法,比如杜甫的《春望》運擬人的手法,寓情于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將花鳥擬人化,長安的花鳥都為破敗的山河驚心落淚,以此表達亡國之痛,離別之悲。再如,《岳陽樓記》中,范仲淹用“浮光躍金,靜影沉璧”,采用動靜結合的方式襯托了洞庭湖的月夜美景,繪聲繪色,獨具文采。
教師應當研究更加有效的古詩文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古詩文知識點,更要促使學生在欣賞和學習古詩文中提升文學鑒賞能力,積極地把從古詩文中學到寫作技巧應用于寫作訓練。在寫作中加入古詩文能夠為文章大大添彩,教師注意古詩文教學和寫作訓練的相互滲透,尋找更好的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