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中龍
關鍵字:初中歷史 社會核心價值觀 滲透 《商鞅變法》
在新課標對于初中歷史的教學要求中明確說明教師不僅僅要做到傳道授業,更承擔著育化學生思想道德修養的職責。將歷史的素材融合進日常教學,以此喚起同學們的歷史使命感和愛國思想,便于在日后融入社會,學習知識,豐富文化涵養,成為優秀自信的中國公民,這便是每一位歷史教育工作者的使命。那么,歷史教師們如何在課堂中加強對學生的思想道德培養呢?筆者在此總結了以下幾點,淺談關于教學實踐的種種想法。
“富強、文明、民主、和諧”這八字箴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人民個體層面的直觀體現,并且,也是我國長久以來的目標。在國家層面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建設目標。要想讓祖國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須要使人民團結一心,有共同的目標和使命感,啟發。
例如,在《商鞅變法》這一課時,引導學生通過歷史,即商鞅的積極變法改革,認識到一個國家只有像秦國一樣,變法圖強,積極進取,才能立于不敗之地。經過商鞅的積極變法,秦國從根本上改革經濟體制,轉變生產關系和勞動制度,廢除井田制度,并且確立了土地私有的性質;在政治上廢除了陳舊的,以血緣關系維系的宗法體制,是秦國的官僚晉升體制更加合理完善;在軍事上獎罰分明,極大提高了士兵的士氣,使軍隊面貌煥然一新。這些舉措大大提高了秦國的綜合實力,為日后秦國的強生打下了牢固的基礎,是秦國宏達戰略版圖的起筆,直接影響到日后秦國的統一大業。由此來看,商鞅的變法無疑是極為成功的。然而,商鞅變法的歷程卻尤為坎坷,為此,其本人也付出了寶貴的生命。中華民族深遠的歷史在不停告誡我們,只有變法圖強,才能從舊體制的泥沼中掙脫,國家和社會才能向前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提高。教學至此,教師應當結合實例,向同學進行深一步講解,比如用改革開放前后四十年,國家的綜合國力量對比,這樣更容易讓同學們對改革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理解,并且明白自己肩上責任之重,需要努力學習,勇于改革,讓自己的國家更加繁榮。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社會層面的體現。教師們可以利用教材中的具體實例,詳加說明,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社會層面的意義加以展現。
例如,在教學《商鞅變法》一課時,教師可以通過在課前教案中設計一些問題,比如“請學生們找出并梳理商鞅在變法中實施的具體內容,其中哪些是面向人民階層的,哪些是面向統治者階層的?”與此同時,可以讓學生們列舉出類似的例子,我們身邊觸手可及的國法家規等,并對比思考,這些規則的相似之處在于哪些地方,對于目標群體的心理層面和生活層面的影響有哪些?其實這些規則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準則,用以限制人的行為并保持對應集體日常運作的穩定。它們都有著相應的對人行為倡導與抵制,有相應的獎懲措施,并對應集體中的個體一視同仁。經過這一系列的教導,同學們應該會明白在日常生活中遵紀守法的重要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黨和國家實踐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前提,是社會主義的社會性質以及價值觀追求的具體體現。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的基本道德準則,是我國公民都應遵守的道德規范。其中“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基本準則之一。其中誠信不僅有關于公民在基本的勞動中所要遵守的職業道德,還是衡量我們品格的一個基本標尺,教師也可以將其融入到 我們的授課過程中。
例如,在教授商鞅變法這一課時,我們可以舉商鞅“立木為信”為例。在先秦時代,商鞅積極主持變法,時值戰亂,人心惶惶。為了使自己的變革為民眾所信服,商鞅便讓手下在城門外立一根木柱,當眾許諾,移長木于北門者,授金十兩。當場的人們都不相信,沒人愿意做。于是商鞅將賞金提高到50兩,有人愿意出手一試,最后商鞅遵守諾言。這一舉措也為其贏得了民心。將具體人物的事跡融入教學并賦予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核,是非常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方式,高效且易于讓學生理解,接受。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每一位中國人都應終身牢記,終身貫徹落實的。這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延續和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每一位初中歷史教育工作者,都應該充分利用歷史課堂,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使其成為承載國家,制度和人民記憶的基石,修正同學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使其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發揚,豐富的節點,成為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