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揚眉
語文教學中,教師通常能引導學生關注文本的寫法,發現寫作新知識,并指導學生進行隨文小練筆,以期學生把寫作技能學到家。然而,由于知識學得不透,練筆次數有限、情境狹窄等原因,許多學生的遷移運用能力不足,對文本中的寫作知識學了就忘,練了就算,未能在之后的書面表達中自如運用,習作能力提升較為緩慢。
對此,筆者通過中段寫作知識教學實踐,認為可通過寫日記,指導學生理法,用法,評法,提升寫作技能。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學生從文本中學習寫作之法,若能在習得之后有意識地進行歸類整理,讓寫作之法條目清晰地存于本子,了然于胸,那么學生練筆時就可以快捷地從記憶中翻出,進而較為準確地選擇相關的習作知識加以運用。寫作方法整理本,可取名如《采蜜本》《寫作秘籍》《寫作知識寶庫》等。寫作之法可采用以下分類方式進行整理:
有新鮮感的詞語和句子,整理方法如:
課文:三年級下冊《火燒云》
原句:這里的火燒云變化極多,一會兒紅彤彤的,一會兒金燦燦的,一會兒半紫半黃,一會兒半灰半百合色。
新鮮詞語:半灰半百合色
我來點評:用常見的事物的顏色表達一種顏色。
我來造句:今天,她穿了一條半灰半百合色的裙子。
我來仿寫:半白半菠蘿色、半藍半玫瑰色、半綠半水泥色、半黑半火焰色……
中年級文本,最典型、最常見的構段方式是總分結構。如三年級上冊第六課《秋天的雨》 :秋天的雨,藏著非常好聞的氣味。梨香香的,菠蘿甜甜的,還有蘋果、橘子,好多好多香甜的氣味,都躲在小雨滴里呢……學生可用整理“用詞新鮮之法”的步驟,進行點評和仿寫。如此,之后在三年級上第六單元課文學習中,就更容易掌握“借助關鍵語句理解一段話的意思”的能力了。
對于整篇文章構思比較奇特、巧妙的,學生可以整篇抄寫或復制貼到整理本中,然后畫出關鍵語句,批注巧妙之處。如四年級下《母雞》,可引導學生畫出“我一向討厭母雞”“可是,現在我改變了心思,我看見一只孵出一群小雛雞的母雞”“我不敢再討厭母雞了”等三個關鍵句,然后在文末批注“先抑后揚”這一寫法的好處。此后,學生寫日記時,可用上這種方法,如寫媽媽很嘮叨、脾氣不好,但是給予我無微不至的愛;寫鄉下爺爺家的小黃狗很傲慢、貪玩,但是看家護院時十分勇敢;寫陽臺上的蘭花長期默默無語,但開花時特別驚艷等等。
寫日記,是中年級學生常用的練筆方式。日記引導學生留心觀察生活,表達真情實感,為練筆提供豐富的素材,為學生遷移運用寫作知識導入多樣的情境。寫作知識,學生習得于課堂,片段訓練于課堂內外,還需在全文練筆如日記寫作中進一步運用,才能更扎實地掌握寫作知識,培植寫作技能。在日記寫作中用“法”,可用如下三種:
準確的用詞,生動的表達,在類似的情境中,學生可以直接取于文本,用于日記寫作。如:
新月斜掛,朦朧的月光透過樹枝,斑斑駁駁地灑在地上。我依偎著媽媽,聽媽媽講述小時候的故事。(引自三年級上《帶刺的朋友》)
南普陀的荷花池種滿了荷花。正是夏天,荷葉挨挨擠擠的,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引自三年級下《荷花》)
春天來了,校園里的樹木爭先恐后地吐出新芽,展開新葉。那些葉子,綠得那么新鮮,看著非常舒服。(引自四年級上《爬山虎的腳》)
如上文提到的總分結構的構段方式,學生寫日記,描繪跳蚤書市、風箏節、百花園、購物廣場等熱鬧的場面時,都可以運用。比如:
天空中的風箏各種各樣,美麗極了。有的是金褐色的大老鷹,那雄健沉穩的姿態,像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將軍;有的是天藍色的鯨魚,胖胖憨憨的身子搖搖晃晃,好像在空中游泳一樣;有的是穿裙子的小姑娘,長長的飄帶與長長的袖子一起舞動,像是在歡快地跳舞;有的是拿金箍棒的孫悟空,那矯健的身形,忽而筆直,忽而彎曲,忽而翻轉,忽而騰飛,好像在與一名隱身的妖怪打斗似的……
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隨文學習寫作知識,并通過小練筆掌握寫作技能后,可以觸類旁通,嘗試在日記中挑戰新的寫作方法。如三年級下《花鐘》第一段,作者采用排比、擬人的修辭手法,描寫了一天之內,各種花依次開放的樣子。教師可引導學生拓展,兩種修辭手法并用,是否也可以用來描寫動物園里的動物、校園里的樹木、書包里的學習用品、又或者教室里的物品?比如:
夜深了,教室內并不寧靜。黑板皺著眉頭,不停地呼著氣,似乎要把臉上的粉筆灰吹下來;桌椅們癢得難受,極力地扭動著,只恨不能蹭掉身上的污漬;掃把躺在地上,腰桿折了,正閉著眼睛虛弱地呻吟著;地板既生氣又無奈,只好安慰大家:“忍一忍吧,明天老師一定會教育值日生,熬過夜晚,咱們應該不會再遇到這么糟糕的事了?!?/p>
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師應引導學生對習作進行自改和互改,要關注學生修改作文態度、過程和方法。欣賞是最有效的加油。隨文式日記寫作,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用“欣賞”的眼光進行思考和評改,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
中年級學生在日記中運用寫作新知識的情況,僅僅是在腦中思考還不夠,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表達,讓反思思路更清晰,增強學生運用寫作新知識的意識,培養學生的習作興趣。如以下方法:
講述法。學生寫完日記,跟他人講述:最近學習了什么寫作知識?運用到文章的哪個地方?運用之后有什么好處?
列項法。寫完文章中,依次具體填寫這些項目:(1)本文嘗試運用的寫作知識;(2)運用寫作知識的好處。
評星法。是否運用了寫作新知識?運用了幾次?運用后是否使文章表達效果更好……每項得一顆星,掌握越好,得星越多。
欣賞別人的習作,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胸懷。欣賞別人的習作,應真誠、由衷,才能抵達對方的心靈,激勵對方向優向好。教師可引導學生先自行標畫出運用寫作新知識的部分,以便評改的學生有針對性地進行關注和點評。只要有一顆“欣賞”的心,便是無文不可欣賞。
對十全十美型的文章,可以抓住其中一兩處突出的優點用夸贊式的評改。
對美中不足型的文章,可以用三分夸贊,一分建議的比例進行評改。
對較不理想型的文章,可以降低標準,尋找可夸贊的點進行評改。
總而言之,文本是最好的載體,教師應善于借助文本,引導學生對寫作知識進行關注梳理,嘗試運用,評改反思,讓寫作之“法”入眼入腦,寫作之“技”內化固化于心,最終如水流一般,自然而然地流淌于筆端,使文章增添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