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習文
(南昌職業大學,江西 南昌 330500)
社會在進步,時代在發展,工商管理專業作為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面對當前的社會環境,為適應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教學體系改革迫在眉睫。如何將學生培養為社會所需要的綜合型管理人才,是當前高校工商管理專業教學體系改革的最終目標,本文從當前工商管理專業教學現存問題展開探討,結合實際工作經驗,簡單闡述了工商管理專業教學體系改革的措施。
當前,很多高校工商管理教學理念陳舊,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缺乏創新意識的研究。創新創業是當前社會提倡的焦點內容,但部分高校在學生培養方面并未注重創新意識方面的培養。對于工商管理專業教學而言,創新意識是極為重要的。其二是理論與實踐脫節。很多高校的人才培養方面仍以理論研究為重點,理論教學仍是占據大部分課時,對于實踐環節相對輕視,造成很多學生眼高手低的現象。雖然理論是基礎,但實踐對于學生而言才是根本,否則,培養的結果只是紙上談兵而已。
在以往的高校工商管理專業課堂上,我們依然堅持著以老師宣講為主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雖然會讓老師按教學計劃完成教學任務,但是我們不難看出課堂氛圍不是很好,學生不能積極的參與到課堂中來與老師形成有效的互動,教學效果不理想。隨著課改的不斷推進,很多教師也在積極探索的新型的教學模式,在工商管理教學不斷完善,但工商管理專業所需要的人才是應用型的高素質人才,單純依靠課堂教學無法實現這一效果,這就需要理論、實踐相結合,采用多種教學方式開展教學,為社會發展提供優質人才。
社會需要的是實踐能力與理論知識兼備的新型人才,因而,高校工商管理專業教學應首先建立培養目標,從培養目標出發,科學合理的劃分教學重點。
教師在教學中,應著重培養以下幾點能力:首先是核心能力的培養。核心能力包含識別正常與異常、受控與失控,同時擁有能夠依據實際情況改變管理模式的能力。核心能力是一名優秀工商管理者的基本素質,能夠在管理中發現異常,從而解決問題,為企業發展保駕護航。其次是業務能力。工商管理的業務具體是指計劃、協調等能力。這些都是工商管理人士應有的能力,也是該專業學生應具備的基本能力。最后是發展能力。發展能力包含統籌、策劃等管理素質。這三項能力都是當前工商管理人才的必備能力,也是各企事業單位迫切需要的人才。
工商管理是實踐型學科,人才的培養目標是能力型,因而,在教學體系構建方面應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不能依照傳統模式重理論輕實踐。首先是精簡理論教學課程。以學生就業為導向,綜合考量理論課程存在價值,對于部分內容陳舊、與社會脫節的課程可適當精簡甚至是舍棄,將寶貴的時間再次合理安排。其次是提升實踐性教學的地位。理論固然重要,但實際動手能力才是人才最終培養的目的。所以,教學體系改革應注重實踐教學課程的規劃,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理論知識若只是存在于課堂之上則毫無意義,學習理論的目的就是讓學生靈活運用,而在實踐運用過程中學生又會加深對于理論的理解與認識,因而實踐教學對于能力型人才的培養至關重要。如何完善實踐性教學體系,筆者有以下幾點建議:首先是基礎技能的培養。要求學生能夠運用定量分析方法,教師提供實際的企業數據,結合自身所學,通過數據整理分析,得出分析報告,為以后真正實踐打下良好基礎。其次是專業技能訓練。結合運營管理、財務管理等相關課程進行模擬實際應用,以企業真實數據為出發點,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最后,校外實習。深入企業進行實踐、實習,在真正的社會環境中鍛煉學生的能力,社會是真正的考場,才能讓學生真正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教師結合學生的不足之處予以指導,讓學生的能力能夠有效的提升,為學生以后的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對于工商管理專業教學,高校應建立工商管理類人才多元化培養的格局,其中協調能力對于該專業而言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能力。如今,不論何種行業,與人溝通、交流的交際能力都對個人發展而言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對于工商管理專業人才更是重中之重。良好溝通是解決問題的基礎,尤其是如今人們生活壓力較大,心浮氣躁在所難免,作為工商管理人士,能夠良好的溝通是其基本功。
總之,社會是在不斷變化中的,尤其是如今我國飛速發展的今天,高等院校應該認真分析當前社會的發展形勢、根據各行各業對人才的需求進行人才培養。將能力型人才的培養作為教學目標,結合我國當前實際情況,科學合理的規劃教學體系,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不斷完善實踐性教學體系,逐步完善高校的素質教育,從而為國家、為社會輸出符合要求的高等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