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宏
(江西省龍南市龍洲小學,江西 贛州 341700)
早期數學教育的目標不是知識的積累,而是思維方式的培養:數學思維的核心在于“抽象化”。數學是具體問題上升為抽象的數學問題,再通過解決抽象的數學問題,將其應用到具體的問題解決中,并不是單一的計算。前蘇聯教育家加里寧的名言:“數學是訓練思維的體操”早已為人們熟知并逐漸深入人心。思維的深刻性就是思維的深度,是發現和辨別事物本質的能力。數學思維的深刻性表現在:善于抓住主要矛盾的特殊性,善于洞察數學對象的本質屬性和內在聯系,善于挖掘隱含條件,發現新的有價值的因素,能迅速確定解題策略和組合各種有效的解題方法。
生活中的數學無處不在:如門牌、樓層、位置、遠近、幾路車等等這些都涉及到空間、比較、數概念等方面。如分碗筷、整理圖書、統計圖書、玩具分類、購物計劃、看電影找座位等等這些涉及集合、模式、數運算、數概念等方面。
創造思維能力是獲取和發現新知識活動中應具備的一種重要思維,它表現為不循常規、不拘常法、不落俗套、勇于創新。在教學中要提倡求異思維,鼓勵學生多向探究,求新立異。
注重數學語言,引導孩子用語言描述數學活動的思考及嘗試用表達形狀的詞來描述事物。如:一共54 張游戲牌,我是這樣數出來,十張一起,十張一起,最后算出總數。也有的人說,我是按顏色分類算出來的。也有人說是找出最多的牌,接著數算出來的。
這一點其實和前面講的把數學融入生活中,是一脈相承的。不僅僅是在生活中,在解題時也需要把抽象的數學符號化成具體的方式講解。如在學習乘法時,知道乘法是倍數關系,老師問:“把一根木頭鋸成四段需要6 分鐘,鋸8 段是分鐘?”教師可以拿出一張紙,把這道題畫出來,畫出來其實就很容易發現,鋸成4 段其實就是鋸了3 下,每鋸一次用了2 分鐘,那么鋸8 段需要鋸7 次,也就是需要14 分鐘,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維總是從問題開始的。因此,教師要善于設置疑問,結合課堂內容提出一些使學生感興趣的且具有探索性的問題,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認識過程中,從而產生強烈的求知欲,也可以引導學生提出疑問,讓學生主動地分析問題,展開探索,并解決問題,從而達到“授人以漁”的目的。如在探究“商不變的規律”時,得出結論:被除數和除數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0除外),商不變,這時可以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被除數不變時,除數變化,商如何變化?除數不變時,被除數變化,商如何變化?通過設置問題,引發學生深入思考,用提問題的方式激發學生的思維。
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需要教師把好作業關,通過適當地布置開放式作業啟發學生的智慧,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做作業是一個鞏固所學知識,應用所學知識的過程。學生在做作業的時候學會獨立的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因此,作業是學習中比不可少的一個環節。開放式作業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拓學生的思維。如:計算長方形面積時,教師可以布置作業,即針對教室里的兩扇窗戶的尺寸來購買窗簾布,窗戶的高和寬分別為2 米,應該購買多大尺寸的窗簾才能滿足要求?這一問題并沒有一個標準的數學答案,而是需要學生開動腦筋,從實際出發,考慮陽光、窗簾褶皺、美觀度等多個因素。學生會發現這并不僅僅只是計算出每個窗戶的面積就可以了,還需要確保窗簾的面積大小能夠徹底遮住陽光,兼顧窗簾之間的重疊部分和褶皺部分。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交流、互動,思考問題并解決問題,學生對面積知識點的認識也會更加深入,遇到問題時懂得思考多個可能性因素。
小學階段是學生們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也是學生們一些學習習慣和思維養成的重要階段。而數學作為學生的主要科目之一,教師不僅僅要教授學生知識點,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為他們之后的數學學習奠定基礎。孩子的數學學習一定要在情景中,更多整合不同學科。同時要讓孩子表達數學語言,理解孩子的思維。要創造解決問題的機會,讓孩子獨立解決問題,提高孩子數學學習的興趣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