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楓 張明
(1.遼東學院化工與機械學院,遼寧 丹東 118003)(2.遼東學院工程技術學院,遼寧 丹東 118003)
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國與國之間的競爭不斷加劇,制造業已經成為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核心驅動力。以人工智能、工業機器人等技術為代表的先進制造業得到了迅猛發展,其發展速度和影響廣度已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為適應世界經濟發展新變化,打造國家核心競爭力,我國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發展戰略,提出三步走的發展路線圖,第一步,到2025 年邁入世界制造業強國行列;第二步,到2035 年中國制造業整體達到世界制造強國陣營的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綜合實力進入世界制造強國前列。
“中國制造2025”發展戰略的提出對高職專業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和標準。為適應新形勢的變化,2017 年教育部啟動新工科建設工作,先后發布了《關于開展新工科研究與實踐的通知》《關于推進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的通知》,全國各高校紛紛響應,掀起了新工科建設和改革的高潮。工程訓練作為新工科建設的重要組成,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的重要環節。現有的工程訓練體系顯然難以適應新工科建設的需要,傳統工程訓練中心的升級,面向新工科的工程訓練體系的構建成為不可回避的問題。
目前,我校工程訓練主要面向機械、信息、土木工程、紡織等工科背景專業學生,訓練內容主要以機械加工訓練為主,教學內容單一化、碎片化情況比較突出,教學模式還停留在師徒傳授的初級階段,教學效果不明顯。如何讓學生在工程訓練過程中提高工程實踐能力、創新創業能力及就業能力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近年來,我校工程訓練中心在教學模式和方法上進行了改革和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果,如車間化教學模式改革、雙師制教學模式改革、工程訓練過程考核改革、工程訓練以賽代考考核方式改革等。
教育部高教司《關于開展新工科研究與實踐的通知》中提出了工程教育新思路、學科專業新結構、人才培養新模式、教育教學新質量、分類發展新體系,其中重中之重的是教育教學新質量,培養出來的人才能夠快速適應企業和社會的需要,具備扎實的基礎知識功底和在學習并迅速掌握新技術的能力。這些對我校的工程訓練提出了新的要求,現有工程訓練體系已無法滿足新工科建設的需要,必須對其盡快進行改革。
在保證我校人才培養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應緊緊圍繞本校特色和地方經濟發展的要求,建設好適合本校人才培養的工程訓練新體系。新體系必須實現科學設置實訓項目和實訓內容,要給學生留有自主實習發揮的空間,搭建新技術,特別是智能制造、信息技術和多學科交叉應用的綜合實踐條件,利用先進教學手段和方法拓展學習空間、增強教學吸引力,為個性化培養模式提供有力支撐。
新工科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要求高職院校專業教師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更要熟悉專業所對應的職業領域的工作過程知識,具備較強的職業實踐能力。因此,利用學校工程訓練中心現有條件,大力培養具有“企業師傅”能力的校內“雙師型”教師隊伍是推行現代學徒制的必然趨勢。為此,我校積極創新管理體制,在校工程訓練中心聘任實習指導教師與學院教師組成雙導師教學團隊,共同建設校內“雙師型”課堂,共同完成高職人才培養。實行了“校內理論教師+校內實習指導導師”的“雙導師制”,引入企業真實任務或企業技術攻關項目,大大提升了校內教師的實踐 教學能力和職業崗位技能,推進了教學過程與企業生產過程的同步,有效緩解了現代學徒制實施過程中“企業師傅”不足的壓力。目前,由校內理論教師和校內實習指導導師組成課程組共同完成的專業課程有《數控加工工藝與編程》、《特種加工加工技術及應用》等多門課程,與改革前比較,教學效果人才培養質量得到普遍提高。
目前,從工程訓練中心指導教師任教情況來看,部分教師實踐技能精湛,但教學水平欠缺,這樣的“師傅”顯然無法保證高職人才培養的需要。因此,只有建立健全學院內部激勵機制,才能突破高水平企業師傅聘請難的問題。我院積極創造條件,為工程訓練指導教師能力提高提供保障,積極開展教師教學能力培訓,工程訓練指導教師“能做”更“會教”。
長期以來,在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我們深切感受到,以往以課堂傳授為主的舊的人才培養模式與社會及用人單位的實際需求嚴重脫節。我們培養的畢業生在專業技能以及綜合職業素養等方面不能滿足用人單位的需要,畢業生無法得到用人單位的認可。而用人單位需要什么樣的人才,高校也不十分了解,結果就是高校培養的畢業生社會及用人單位認知度不高,就業困難,部分學生及家長對我院高職各專業不認可。只有改變以課堂理論知識傳授為主的狀況,建設“車間化”工程訓練場地,強化實踐技能訓練,培養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才能真正的解決上述問題。學生可通過在校內工程中心“車間化”實踐類課程的學習和實際鍛煉,提前認知社會和企業,逐步完成從學生到社會勞動者的角色轉變。同時學生在校內實習基地工作的過程中,可以不斷加深對社會和企業文化的了解,明確自身的定位,端正工作態度;可以培養與用人單位的感情,樹立服務企業、服務社會意識,實現最終就業,成為受企業歡迎對社會有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