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哲瑜 (湖南師范大學)
我們說關注美感體驗的課堂實質上就是“以美育人”在基礎教育階段的具體實施,教師依托美的內容與運用美的形式,組織課堂教學活動,培育具有健康向上的審美價值觀、較強的審美實踐能力的愛美之人。而當前中小學音樂課堂大都以欣賞課為主,音樂活動和聆聽活動形式單一,注重傳授專業(yè)性知識技能而較少的組織音樂實踐活動,這就很難使學生們實實在在的獲得美感體驗。因此,我們認為在音樂課堂中要想實現美感體驗,還需要從教學方式、內容、評估以及師生關系這四個方面加以改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好的文藝作品就應該像藍天上的陽光、春季里的清風一樣,能夠啟迪思想、溫潤心靈、陶冶人生。[1]音樂是文藝作品的重要形式,在音樂的各種活動中,音樂所能達到的上述育人目的和價值并不會直接自動的實現。那么,在學校音樂課堂中教師的教學方式就是關鍵,合適的教學方式不僅能保有學生的音樂天賦,還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因此,教師必須要做到“以樂育人”,遵循音樂教育的規(guī)律和特點,改進教學方式,在教學設計中深思熟慮、把握平衡、張弛有度。傳統(tǒng)的采用單向灌輸、被動接收的教學方式的課堂,應該被生動活潑、滋養(yǎng)人心的教學方式所取代;那種被“方法崇拜”、“技術崇拜”所控制的課堂,應該被藝術的教學方式所取代。只有讓學生親身體驗音樂帶給人的各種益處,學生才能真正做到在“做中學”、“樂中學”。在這里,我們并不是說要放棄音樂專業(yè)知識的傳授,相反,是希望通過采用更合適的教學方式來使音樂的學習更尊重音樂教育規(guī)律,提高學生的音樂美感體驗,實現育人價值。對此,我們認為音樂課堂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做出調整。
首先,增強課堂實踐活動,提升學生的參與度與體驗感,滿足學生對音樂的好奇心、表現欲,讓學生覺得學習很有趣、很有用、很有獲得感和成就感。正如埃利奧特所說:在音樂實踐環(huán)境下,持續(xù)連貫和積極沉浸其中往往會遇到意義重大的音樂挑戰(zhàn)。[2]其次,強調跨領域美感體驗,以音樂為核心,綜合其他藝術的或非藝術的學科知識,以及文化和生活等內容,充實音樂課堂,精煉學生的美感認知。最后,注重信息化手段在音樂課堂的運用,音樂作為一門包容性強的學科,智能化的教學手段輔助教學,不僅能提升教學效果,還能給予學生更好的美感體驗。
埃利奧特在《關注音樂實踐》一書中指出:“學校教育的宗旨之一,追求的是‘全人’或‘完整兒童’的教育。這就意味著教學應當追求完整——顧及學生的需求和愿望,并將學生的目的與情緒的、社會的、文化的、具身的、性別的需求聯系起來”。[3]因此,我們的音樂課堂教學內容的選擇既要依據教材,還要對接學生們的現實音樂需求。
然而,現實卻是,教材內容與學生們的現實音樂生活相差甚遠。在當前中學課堂正在使用的音樂鑒賞類教材中,能夠與青少年產生較大共鳴的模塊當屬流行音樂。但在湘教版的《音樂鑒賞》一書中,關于流行音樂的內容——中外通俗音樂模塊卻顯得并不那么“流行”,書中出現的音樂作品從中國通俗音樂的《春天里》、《常回家看看》到外國通俗音樂的《綠袖子》,都是具有年代感的經典流行音樂,顯然這并不符合現代青少年認知中所熟悉的流行音樂作品。而在人音版的《音樂鑒賞》一書中,關于流行音樂的欣賞就更少了,僅有三首近現代音樂作品。不可否認,能夠被選入教材的音樂,都是經過專家反復思慮精挑細選出來的優(yōu)秀音樂作品,必然是有教育價值的,但是,這些內容是否與現代青少年的現實音樂生活產生了對接呢?是否能被學生用到校外或畢業(yè)后的生活中呢?答案必然是否定的。那么在音樂課上學習這些與學生們的現實音樂生活脫節(jié)的內容,所導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學生對于學校音樂教育感到厭煩,喜歡音樂卻不喜歡音樂課。
當然,這并不是說經過精心編撰的音樂教材不重要,世界音樂文化廣博包容,一本教材顯然并不能包羅萬象,因此,教師在實際運用教材時就要更具有靈活性,不拘一格的選擇優(yōu)秀音樂作品,既要考慮到包含育人價值的經典作品,還要顧及廣大的青少年學生們所喜愛、貼近學生現實音樂生活的優(yōu)秀音樂作品,這些都應該成為音樂課堂上的教學內容。另一方面,學生們作為一名音樂業(yè)余愛好者和學習者,所期盼的音樂課堂絕不是僅有專業(yè)知識技能的學習,只有在現實音樂生活實踐中發(fā)展音樂理解,才能使學生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2015年開始的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在全國展開了積極地探索,至今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從總體而言,仍然有著應試教育的傾向,其采用大量的語言知識對簡單化的音樂知識技能進行標準化測驗,完全背離了音樂教育的育人特性。當然,我們并不是說標準化的測試與測驗完全不可取,一定程度的紙筆作業(yè)對于輔助學生們對于音樂理解的學習是有作用的,但從總體上看,這種評價方法對于音樂教育教學似乎并不恰當。
因此,要想使課堂充滿美感,達到音樂教育的目的,評估則要改變傳統(tǒng),尋求創(chuàng)意。加德納指出:“音樂的評估必須把評估的靶向直指學生藝術的思寓于行。怎樣看待音樂素養(yǎng)聆聽素養(yǎng),評估的窗口必須是音樂的表現力和創(chuàng)造性,而不是語言的描寫。”[4]因此,增加對于音樂的表現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評估分量,讓學生們樂于參與并享受其中,實實在在的獲得美感體驗是我們需要努力的方向。另外,我們需要注意到脫離了一定音樂情境的評估,是不可能真正展現學生音樂理解的性質和美感體驗的獲得。因此,我們應該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持續(xù)性的進行形成性評估,例如,將學生的社會音樂實踐納入評估體系,不論是參與校內的合唱、演奏,還是校外的比賽、音樂會等等,都可以計入學生綜合評價之中。
著名的學習心理學家班杜拉認為,示范者(教師)和觀察者(學生)之間的關系,影響了示范活動(教學活動)的功能價值和情感價值,最終決定了觀察者是否對示范活動加以注意。因而,良好的師生關系是音樂課堂優(yōu)秀與否的決定性因素之一,它雖然不像教學過程一般有著顯而易見的直接影響,但是在課堂學習效果方面卻有著不可撼動的地位。同時,教師對學生心靈的成長、人格的健全也有著深遠的影響。
上述關于師生關系之理論,使我們認識到,良好的師生關系對于構建充滿美感的音樂課堂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建立并保持溫暖和諧的師生關系呢?對此,諾丁斯給出了她的解答。
諾丁斯指出:“最好的學校應該像最好的家……(它們應當)建立一種相互關懷的關系;留意并不斷揣摩學生的訴求;呵護學生免受故意的傷害;相互交流以發(fā)展共同個人的興趣愛好;通力合作,促進真正的快樂學習;引導道德和精神上的發(fā)展(包括對難言之苦衷的關注);為藝術及其他優(yōu)秀文化成果的欣賞做出貢獻,鼓勵對自然界的熱愛與保護,為自我理解和群體理解而教。”[5]郭聲健教授也在其《守望音樂教育》一書中提到,學生走進教室和顧客走進餐館其實并沒有本質的區(qū)別,都是花錢來享受服務的。他認為:在課堂上,學生才是上帝,學生才是老師的衣食父母。[6]也就是說音樂教師應該全心的服務于學生,少抱怨,多關懷。展現其積極地態(tài)度來影響自己和學生,用熱情、主動、公正的反應為學生營造一個安全和滿足的學習環(huán)境。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音樂教師不需要在專業(yè)技能上有多么高的成就,這些自有音樂家來完成。他們應是學生的心靈捕手,立足音樂、以育人為本,審慎的規(guī)劃教學行為,滿足學生的好奇心、表現欲與成就感;心存關懷,使學生從音樂生活中獲得生活價值。這樣一來,就自然而然的建立并保持了一種溫暖和諧的良好師生關系,展現了“師生愛”,成就了一堂充滿美感的音樂課。
以上,我們對音樂課堂為什么和怎么樣回歸美感體驗的問題進行了初步討論。總之,音樂課堂回歸美感體驗是藝術教育“以美育人”本質規(guī)定的具體實踐,“以美育人”作為藝術教育的使命擔當也是音樂課堂回歸美感體驗在意識形態(tài)層面的有力指導。也就是說,只有從音樂教學的全過程或各個方面逐一改進現有問題,明確美感體驗之定位,把握“以美育人”之根本任務,才有可能實現美美之教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