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莉 (甘肅省歌劇院)
女中音在聲樂藝術的分類當中是一個獨立的聲部,聲音色彩獨特,不僅在合唱和歌劇領域有著重要作用,在獨唱時也是一種獨具魅力的音色。但是對于女中音聲部的認識,雖然有一個統一概念,但是卻也有很多人存在認識誤區。為此下文將主要針對認識誤區展開討論,為教師的教學提供依據。
作為音樂領域的一個基本概念,女中音的出現,是在和聲這一概念產生并且應用于合唱當中之后。合唱是一種借助人聲的配合產生混響效果進而表達音樂美感的演繹形式。在合唱形式下,為追求音樂表達的整體效果,達成平衡與和諧,每個聲部雖然都與其他聲部相配合,但是同時也要凸顯不同的音色特點。而女中音是中間聲部,在合唱當中有承上啟下的重要意義,能夠保證音色更加豐富。在合唱過程中,女中音始終處于配合整體的貢獻地位。但是這樣的劃分,很容易使人產生錯覺,讓女中音的發揮受到局限。但在實際演唱過程中,合唱的聲部劃分只是單純為了和聲織體的進行,迎合整體表達的需要。但是如果對中音聲部的認識僅止于此,很容易步入誤區,對于音域的發展不利。因為中音這一概念雖然基于合唱產生,但是實際應用并不僅僅存在于合唱,在這一概念的基礎上,還要有進一步拓展,例如在歌劇演繹過程中,也涉及到中音技巧的應用,表演者需要利用中音塑造不同的人物、性格以及情節,這便脫離了中音原本的固定概念,我們需要有新的認識,才能夠有更加多樣化的演繹手段[1]。
歌唱訓練是培養聲樂素養的必要過程,在女中音聲樂教學訓練過程當中,許多演唱者對于中音的演唱技巧認識同樣存在誤區。教師對于部分演唱者,僅僅是在訓練過程中發現其音量較大、音域集中于中音區、厚實度較高、壓著喉頭唱便會認定為女中音,盲目的以女中音為定位去進行指導,實質上甚至無法幫助演唱者掌握換聲的技巧,因為許多學生并非原本的音色定位便是女中音,而往往是因缺乏專業訓練或是指導,幫助其找到自身真正的音色。實質上也正是因為教師的錯誤指導,許多演唱者甚至無法體現出其本質音色特點,演唱過程中無法使用胸聲,教師的教學手段不合理,會讓學生的原本音色特點無法表現出來。還有一些聲樂教師,雖然幫助演唱者精準確定了其音質特點,但在實際訓練過程中卻往往不敢向高音領域突破,在音域上甚至無法超越f2,認為會超越了f2便會進入女高音的范圍,會使得音色過于尖銳。但是高音訓練對于女中音來說并不是局限其音色特質體現的、不必要的訓練,而是使其演繹更加靈活的必要訓練,這是教師必須要擺脫的誤區,女中音的音色優勢是在中音區,但是只有保證高低音區域都能駕馭,才能更好的把控中音區,在實際演唱時發音也更加穩定[2]。
演唱者的本身音色及嗓音條件,一方面取決于自身發聲器官的特點,此外也取決于演唱者個人對于女中音的認識,以及對于中音演唱技巧的應用。對于演唱者本身的條件,教師無法改變,但是演唱者對于技巧的應用,則要進一步進行挖掘與培養。首先教師必須要讓演唱者意識到,并不是自己唱不了高音及低音、音色比較渾厚,便是女中音,要成功掌握女中音的演繹技巧,對于低音域以及高音域都要做到有所突破。要讓演唱者意識到,要真正體現出中音的音色之美,除了精準的定位以外,還要掌握混音的技巧,每個優秀的女中音,都應做到掌握高音及低音演唱技巧,但是能夠進一步利用自己的中音音色特點去體現出女中音的魅力,游刃有余的演唱。每個演唱者,都只有意識到這一點,而不應滿足于自己盲目定位的女中音范圍。在實際訓練過程中,要不斷拓展自己的音域,脫離音域的舒適區,才能更好的駕馭中音域。正如同在日常的練聲過程中,教師會從低音域開始,上升到中音域、高音域,目的便是為了讓演唱者的嗓子真正打開,此外對于不同的共鳴方式,包括顱腔共鳴、胸腔共鳴及鼻腔共鳴,演唱者也都應掌握,因為即便中音演唱不會用到所有共鳴,掌握了不同的共鳴技巧,在實際演唱時也會更加順暢。很多時候即便是一首女中音曲目,也往往會涉及一些高低音轉換以及共鳴轉換,如果演唱者對于女中音的認知以及訓練方式受到局限,那么在需要轉換時便會缺乏靈活性,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去,無法保證演唱質量,所以演唱者自身必須要首先明確女中音的概念,并且不可過度局限于女中音的訓練方法,要盡可能全面的掌握技巧,才能夠凸顯自身的女中音音色特質,展現中音的特殊美感[3]。
聲樂教學過程中,雖然女中音已經有了一個較為統一的概念,但是無論是教師亦或是演唱者自身,對于女中音的認識以及對女中音訓練方式的了解依然有限。在音樂領域的創新發展趨勢下,我們需要重新思考女中音的概念以及訓練方式,以保證女中音的訓練的效果更加理想。文章意見望給予教師一定的啟發,進而達成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