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媛媛 (甘肅省歌劇院)
民族聲樂的演唱,注重氣氛的烘托以及情感的表達,在演唱過程中,演唱者的目標是傳達情感、敘述故事、感染觀眾。而舞臺表演對于民族聲樂演唱來說是有助于幫助其表達的關鍵要素。為了保證演唱的效果,應當進一步分析舞臺表演的重要作用,進而為實際的民族聲樂教學與實踐提供參考。
作為演唱者,在臺上需要面對眾多觀眾,接受來自諸多觀眾的目光,特別是一個人站在舞臺上時,緊張情緒的產生難以避免。而這種緊張心理很可能導致演唱者的表演質量大打折扣,因此必須要重視舞臺表演的應用,利用多人的舞臺演出,能夠一定程度弱化演唱者的孤立感,的必須采取多種方法來緩解自己的心理壓力,而舞臺表演正是其中一種。雖然在舞臺上的歷練能夠使演唱者逐漸自信起來,但是舞臺畢竟始終是面向大眾的表演平臺,演唱者在上臺表演時難免會產生一定的顧慮,包括自己當前的狀態如何?臺下觀眾的反饋如何等等。而加入舞臺表演,表演人數的增加,能夠一定程度淡化演唱者的緊張感,讓演唱者成為舞臺的其中一部分,而非整個舞臺的唯一焦點,那么也自然不會有過度緊張的情緒[1]。
唱歌,是人的情感表達方式之一,自古以來便是如此。而舞臺表演則是能夠促進演唱者情感表達的途徑。一個獨立的演唱者,在舞臺上演唱歌曲,如果只是站在那里唱,很容易使人感到呆板,只有配合一定的肢體動作、眼神、動作,才能讓歌曲的情感更好傳達出來,如果演唱者具備舞蹈功底,更可以通過唱跳的方式去傳達情感,這便是最基本的舞臺表演。除了獨立的舞臺表演以外,很多時候,在一個人的表達已經不足以建立起歌曲情境的情況下,集體的演出形式能夠讓歌曲的情感更加充沛,并且能夠更加細膩的展現歌曲情節。歌曲中描述的具體人物或是復雜的情節,都是歌曲的精髓所在,而表演者一人只能夠依靠演唱去表達,顯然有孤木不成林的感覺,特別是在演繹雄偉壯闊的歌曲情境時無法體現出氣勢,因此必須要有其他演出者的襯托,讓情感的表現更加直接且有氣勢。為了更好的表達情感,不僅需要表演者具備扎實的聲樂功底,同時也必須要具備舞臺表現力。眼神要靈動、肢體動作要靈活,一言蔽之要有優秀的舞臺表現力。在此基礎上,為了營造更加壯闊的場景,演唱者與其他的舞臺表演者共同配合,更會讓舞臺“活”起來,通過演唱者與其他表演者的配合,將故事完整的展現給觀眾,能夠讓觀眾更加投入[2]。
每個人對于自己要演唱的歌曲都有權利表達自身的見解,而在舞臺上,演唱者對于歌曲的理解,則要通過自身的演繹方式去體現。在舞臺表演過程中,演唱者的一個表情、一個動作,都是其感觸的體現。至于演唱者是否能夠對歌曲有深刻且精準的理解,取決于其對于音樂的興趣,以及音樂鑒賞、演唱的經驗。一些音樂表演與鑒賞經驗豐富的演唱者,往往能夠更加準確的把握歌曲基調,在舞臺上也能夠更加準確的傳達出樂曲的情感,更具吸引力。反之如果演唱者對于音樂并沒有濃厚的興趣,舞臺表演的經驗少,那么在舞臺上則很容易呈現出迷茫、混亂的狀態,過于生澀的表演,顯然無法吸引觀眾,反而會使觀眾感到無趣。為此平日應當注重音樂鑒賞與表演經驗的積累,即便沒有舞臺,在家中也要為自己創造舞臺去表演,要全心投入,感受歌曲中蘊含的情緒,融入歌曲的情境,這樣才能夠逐漸變得更加靈動,更會表達。一言蔽之,這是舞臺表現力的強化過程,對于演唱者來說,舞臺表演是表現其吸引力的必要條件。
演唱者在舞臺上的表演過程,最主要的對象是臺下的觀眾,民族樂曲的演出,更要重視氛圍的調動,因為歌曲的情境要傳達給觀眾,就必須要以觀眾為核心去表達,演唱者要保證自身的表演容易使人產生共感,容易感染他人,必須要首先從觀眾的視角出發,從觀眾的角度衡量在舞臺上應當以怎樣的感覺去演繹。一言蔽之舞臺表演是關聯演唱者與觀眾的重要紐帶,如果演唱者不會表達,不理解觀眾,那么便無法連接這條紐帶。為此在平日訓練過程中,應當保證有教師或是其他監督人員在臺下觀看指導,從觀眾的角度提出優化意見,這樣才能真正確保演唱者的視角逐漸轉變到觀眾。當局者迷,因此必須要有旁觀者來提示,才能夠發現不足,如果通過他人的指導,演唱者依然不愿認同或是無法理解不足之處究竟在何處,便要通過視頻回放的方式,讓演唱者回看自己的表演,這樣自然能夠理解究竟何處不足。除此之外,演唱者必須要擺脫對于情感抒發的抵觸心理,因為許多演唱者在舞臺上無法放開手腳,與其個人觀念有著密切關系,因為認為抒情的表達難免會顯得矯情,因此在舞臺上也表現的十分拘束。但是在歌曲演唱過程中,特別是民歌的演唱過程中,如果表演者的表情動作死板,才是對于觀眾的不尊重,必須要扭轉觀念,才能更好的表達,更具感染力[3]。
民族聲樂演唱的技巧與舞臺表演密切相關,無論是演唱者獨立的表演,亦或是與其他表演人員的共同配合,都是為了營造更具表現力的舞臺,吸引臺下觀眾,讓觀眾進入情境,體會音樂之美。因此文中分析了舞臺表演的重要作用,望得到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