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娟/王涵 (湖北第二師范學院藝術學院)
現階段,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的需求不再僅僅是物質方面,而聲樂則成了人們非常喜愛的一種藝術表演形式。因此,對于高師音樂表演專業的學生來說,必須要具備良好的聲樂理論知識,還需要擁有豐富的表演經驗,才能夠將聲樂作品完美的展現給觀眾。傳統的聲樂課程教學模式不能夠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因此,如何轉變教學觀念,將實踐性教學模式應用到聲樂課程中,從而培養出具備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的綜合性音樂表演人才,已經成為當前高師教育工作者急需解決的問題。
就聲樂課程來說,實踐性教學模式就是指能夠學生運用自身所學的聲樂理論知識,將聲樂作品完美的展現給觀眾,并且需要學生對作品的內涵和情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實踐性教學模式主要具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方面,實踐性教學是一種舞臺藝術,表演者需要將作品所蘊含的內在思想展現給觀眾,還需要將自身所具備的理論知識和藝術功底表現出來,必須要將這兩方面完美的結合;另一方面,聲樂課的實踐性教學可以讓學生借舞臺表演的機會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質,并且可以將精神風貌投入到作品中,讓聲樂作品變得更加豐富。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許多高師院校對于音樂表演學生的聲樂課教學模式仍然是比較傳統的理論性教學,在學習的過程中大多數會重理論而輕實踐,但是理論方面的聲樂知識往往比較枯燥,難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即使學生學習了也難以運用到實踐表演中。因此,如何將枯燥的理論知識變得更加形象,就需要將實踐性教學與理論教學相結合,從而大幅度的提升聲樂教學效果[1]。
以聲樂基礎的教學為例,一般情況下,第一節課中教師會教給學生兩個基礎的聲樂術語,即“呼吸”和“共鳴”,如果單純的理論講述,學生可能很難理解在聲樂表演中如何更好地“呼吸”,如何做到“共鳴”,那么教師就可以使用實踐性教學,可以通過一些具體的視頻來展示,再讓學生進行實踐操作,這樣可以讓學生具備更加扎實的聲樂基礎。除此之外,在講授一些經典聲樂作品時,教師可以將這一作品的創作背景、創作者所表達的深刻內容都講授給學生,以便于發散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理解聲樂作品的基礎之上進行表演,這樣可以表演出聲樂作品的靈魂,并且由于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感受,從而也可以表演出更具個人魅力的作品。
在大部分的聲樂學習過程中,音樂表演學生都只是照著樂譜進行聲樂表演,并不會深入的理解聲樂作品,更加不會投入感情。對于一些流行歌曲這樣演唱可能是沒有錯的,但是聲樂作品所包含的內容是非常廣泛的,蘊含的感情也是非常豐富的,因而需要學生更加深入的理解作品。因此,在聲樂教學的過程中,聲樂教師需要使用一些實踐性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能夠了解到聲樂作品的內涵;具體的實踐性教學手段有以下幾種:一是模仿,在講解聲樂作品時,可以讓學生模仿教師或者歌唱家的演唱方法;二是分析講授法,教師首先要將作品的創作背景等內容講授給學生,通過分析作品讓學生了解作品;三是運用相應的技術手段讓學生學會如何處理聲樂作品,例如弱唱、漸強和哭腔等,一開始運用時可能會比較生硬,但是通過長時間的運用,可以提高學生的演繹能力。通過上述實踐性教學手段,可以讓學生不再是用嗓子去唱,而是用情感來表達聲樂作品,這樣能夠與觀眾產生共鳴,一起感受聲樂表演的魅力[2]。
就大部分的高師音樂表演專業的學生來說,就業時都會選擇教師這一職業,雖然在聲樂教學中高師院校會安排一些實踐教學,但是大多數的用人單位仍然認為學生的實踐能力不能夠滿足崗位的需求,尤其是即興伴奏的能力,大多數學生由于舞臺表演經驗不足,在即興伴奏時會出現緊張、怯場等情況。因此,在聲樂課程中,聲樂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在課上進行即興伴奏的表演,可以由一名學生彈奏,然后再讓另一名學生進行演唱。此時,就可以有效解決學生即興伴奏能力不足的問題,并且教師也可以觀察學生存在的不足之處,給予學生更加準確的指導。除此之外,在《聲樂教學法》的教學中,聲樂教師更應該融入實踐性教學,在課上可以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由學生進行小組創作、練聲或者演唱,讓學生能夠做到多演唱,多討論,然后可以一起討論分析其他人存在的不足,這樣可以有效的提升學生的聲樂表演能力。
綜上所述,實踐性教學是一種具有創新性的教學模式,將其應用在高師音樂表演專業的聲樂課程中,能夠有效的提高學生的聲樂表演能力和表演經驗。因此,教師需要使用實踐性教學手段,將實踐性教學內容融入到日常教學中,從而提升聲樂教學效果,為社會培養出綜合性的聲樂表演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