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丹
(保定市徐水區安肅鎮中學,河北 保定 072550)
新課程標準中明確地提出了:“數學是一種文化,它的內容、思想、方法和語言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國際數學教育界已把數學語言列為21世紀人才的基本素質要求。
所謂數學語言,是一種符號和圖形語言,具有準確性、抽象性、簡練性和符號化的特點。數學語言是用來表示數學知識和數學思維活動的專門語言,是儲存、傳遞和加工數學知識信息的物質載體,又是數學思維的工具,是數學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的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要培養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備課時,教師不僅要根據教材的編排體系和學生的認知規律,系統地分析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由淺入深,循序漸進,設計出“螺旋式”上升的授課順序,更要設計好各個階段中數學語言的使用。在新課的引入、知識的發生、問題情境的創設,師生感情的交流,育人氛圍的營造,教學的設計、回顧、小結等環節中彰顯教師運用語言藝術的功底。比如:在教學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時,我引導學生通過去分母、去括號、移項、合并同類項、最終把原方程化歸為ax=b的形式,然后把未知項的系數化為1。我分析,示范解題后,請幾名學生復述這種解法,并且出了幾道類似的題目讓學生自己說。既讓學生鞏固這種算理,又再次給學生提供語言訓練的機會。從而形成學生講,老師聽的輕松氛圍,促進了學生數學語言的形成。
教學實踐告訴我們,能否用生活語言闡釋概念的內涵與外延,是衡量概念掌握程度的重要標志。在數學教學中,還可充分利用“翻譯”的功能。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如在解決一些實際應用的問題時,就需訓練學生把實際生活問題翻譯成數學語言,使用數學語言思考、解決此類生活問題。另外,在幾何課的教學中,我們也應狠抓符號語言與文字語言間的“互譯”訓練。數學語言雖然來源于現實世界,但經過了多次建模與抽象,對于學生來說,要深刻理解還有一定的困難。而生活語言是學生熟悉的,用這些語言來闡述數學概念或術語,學生感到親切,也容易理解。如在不等式的教學中a≥b,可以表達為a大于等于b或b不大于a。教師在講授概念和定理時,一定要用文字語言敘述,用符號語言表達,還要用圖形語言進行輔助表達。要求學生在形成概念并用文字語言說出定義之后,能夠翻譯成符號語言以便應用;反之,在看到符號語言敘述的定義后,又要能夠翻譯成文字語言,對定義加以敘述,理解概念的內涵。
通過語言的培養和訓練,可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如果學生對某個問題不甚理解,或理解的不深不透,那一定不能清清楚楚用語言表達出來,凡是學生能夠準確、清楚、邏輯性強地把問題講出來、講明白,也就是理清了數學教學中的數理關系。課堂上,教師應把講的機會讓給學生,問題讓學生提,疑點讓學生辯,結論讓學生歸納。如在學習“三角形的內角和180°”一課中,自始至終都體現了一個“放”字,雖然大家都知道三角形的內角和180°,可為什么是180°?學生都沒有仔細想過,我讓學生在自主選擇,合作交流中學習,探討,最后在“我是自己通過什么方法得出結論的”讓學生歸納出這一定理,此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地進行表述。數學教師要努力創造機會讓學生發言。逐步使他們從敢說到會說、善說、善辯,從而達到促進思維發展的目的。
新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由于數學課程內容是現實的、并且“過程”成為了課程內容的一部分,課程內容本身就要求有意義的、與之匹配的學習方式。數學的學習方式不能再是單一的、枯燥的、以被動聽講和練習為主的方式,它應該是一個充滿生命力的過程。學生要有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在自主探索、親身實踐、小組討論、合作交流的氛圍中,解除困惑,更清楚的明確自己的思想,并有機會分享自己同學的想法。這樣做,可以使每一個學生都親身體驗和探索中認識數學,解決問題,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和方法。
總之,數學語言的培養是學生提升數學能力的關鍵,也是教學工作中一項長期任務,教師要在平時的數學教學中不斷滲透語言培養,使學生感受到表達的樂趣,從而主動表達出自己的想法,進而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