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杰
(山西省孝義市下柵鄉中心校,山西 呂梁 032300)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在當今的教育體系中,學生們要具備的不僅是“學會知識”的能力,更要具備的是學會發現和解決問題的“動手能力”。小學美術作為實操性較強的一門課程,對于開發學生創造能力和動手能力有著關鍵性的作用。因此,教師應在課堂中營造一種活潑輕松的氛圍,給學生創造適當的動手操作的機會,從而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和創造力,真正做到寓教于樂。
雖然小學美術課程是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內容之一,但是這門學科并沒有引起學校、家長和教師的足夠重視[1]。對于大多數學校來說,升學率的提升才是學校的主要任務,因此會更注重能夠直接反映升學率的語數英等文化課的成績,而不少家長則認為美術課是耽誤學生文化課的科目,從而忽略了美術科目對于培養學生審美素養的作用,美術教師在學校和家長之中得不到重視,教學積極性容易受到打擊,因此也不會注重教學方法的改進和教學質量的提升。從學生方面來看,學生沒有表現出濃厚的課堂熱情,一個重要原因在于教師的教學方法過于單一。很多美術課教師都是讓學生臨摹或自由畫畫,這種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不僅會逐漸消磨學生的上課熱情,而且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藝術情操和學習能力,更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教師在課程開展之前,首先要考慮的是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學生沒有學習興趣,教師在課堂上再豐富的授課內容也是無用功。因此,教師在開展美術課堂的教學時,可以設計一個趣味盎然的情景,充分調動學生對美術課的興趣,吸引學生動手參與課堂。美術課堂中顏色和形狀的有趣結合符合小學生的思維水平,但是如果在教學中平平無奇地開展,很難引起學生的興趣,課堂也很難有效開展下去,只有學生發自內心地喜歡一門課,學生才能積極投入其中,才能對提升自己的動手能力產生更濃厚的興趣。例如,以五年級第6課《地球的新生》為例,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創作時,為了讓學生在動手畫的過程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想象力,可以通過保護地球環境為條件給學生進行情景假設,還可以在上課期間給學生講述與保護地球有關的故事,讓學生盡情想象,從而以這種方式引導學生創作出自己對保護地球環境的想法,以提高動手能力。
在美術課程中,學生可以通過直接觀察別人的手工藝或繪畫作品直觀感受課堂的樂趣,通過與別人作品的對比,可以發現自己的缺點和不足。觀賞名家的作品可以讓學生認識到名畫背后的意義,這樣既可以增長學生的見識,又可以提升學生的審美水平。而欣賞同年級或者同班同學的作品則會讓學生感受到他們之間的差距,而教師通過對學生優秀作品的點評和分析,可以讓學生比較容易掌握創作方法,也能激勵學生更積極地完成課程[2]。例如,在五年級第8課《鳥語花香》中,教師可以展示表現自然界美好風景的圖片以及中外繪畫大師的作品,引導學生理解和解讀畫家的表現手法,鼓勵學生根據喜歡的形象與內容嘗試練習,使學生更好地運用名畫的表現手法來描繪對生活和大自然的感受。
手工活動是開展美術課程必不可少的一個部分,教師在課堂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做手工,這對提升學生動手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教師需要重視這一課程活動,在備課的時候充分準備好能夠提起學生興趣的手工活動,豐富課程內容,在課后也要積極收集學生的反饋,以便為下一次手工活動做準備,從而提高學生的美術水平和動手能力。例如,在六年級第4課《會動的剪影》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劇目和故事,分小組進行構思、制作剪影,然后再進行表演、展示。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充分感受皮影藝術,更好地認識民間藝術。教師也可以參與其中,與學生一起交流討論,這樣既可以促進師生情感,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學生也能感受學習的樂趣,同時還培養了團結協作能力。
美術教學在培養學生審美素養、提高學生實踐水平上有著很大的作用,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學習興趣的產生需要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學校應重視小學美術教學,而教師也應不斷提高自身教學素質,不斷總結教學經驗和方法,通過創建有趣的教學情境,提供有效的美術觀賞活動以及手工活動,多種途徑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這樣才能持續進行小學美術課程教學工作,才能提升學生美術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