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嬌
沈陽市皇姑區珠江街第五小學,遼寧 沈陽 110036
我國擁有悠久的歷史,其中古詩詞凝聚著千百年來古人的智慧,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文化瑰寶,也是我們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精神財富。當前,在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拜金主義與快餐文化逐漸影響了大批學生,使其養成學習上不上進、思想上無追求的不良習慣。可喜的是,近年來,人們越來越重視中小學古詩詞教育,意欲在語文教學中,通過對古詩詞文化思想精髓的有效提取,不斷激發學生的文學素養與審美鑒賞能力,進而提升小學生的文化素養。
首先體現在教師在審美體驗引導方面缺乏主動意識。審美體驗是發自內心的情感活動,通過施動者主動與受眾相互交流來傳遞這個審美體驗過程,教師必須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審美體驗,但目前,很多教師對于審美體驗還不夠重視。一方面,教師忽略詩詞教學中情境的創設。情境創設是情境學習的方法,在學習古詩詞時,應該為學生創設一個貼合古詩詞意境的情境,讓學生可以有初步的審美體驗,進而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審美。另一方面,部分教師對語言審美的引導不夠重視。當前部分教師在教學中將重點放在了字詞句的講解上,語言平鋪直敘,忽視了使用美的語言。其次,學生的審美體驗程度不強。在當前的古詩詞審美中,學生的審美體驗僅僅停留在詩歌本身的語言、結構上,至于較高層次的意境體驗,效果并不明顯。學生對于古詩詞的把握卻不夠到位,審美體驗也停留在流于表面的“讀”的層面,學生主體的審美體驗程度不強。
首先,教師的審美態度比較功利化。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是審美主體,在審美體驗過程中教師把自己對古詩詞的理解傳達給學生,因此,教師對美所持的態度決定了審美情趣教育的成敗。但不少教師在審美上存在功利化,語言欠缺,上課也只是照本宣科,缺少了一定審美意識。其次,學生審美態度不積極。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在古詩詞教學中,很多學生學習興趣不高,態度不夠積極,不能樹立起正確的審美態度。
首先,教師的審美創新不高。在對古詩詞進行審美創造時,部分教師不能對事物進行還原與超越,而是一味死板地以傳統的講授法來進行,授課方式照本宣科,單一枯燥,教學方法保守,并沒有引導學生進行審美創造。其次,學生的想象參與不夠高。在古詩詞教學中,需要學生自身的主動參與,想象力豐富,古詩詞審美情趣才能更好地養成。但在很多小學的古詩詞教學中,學生缺少參與的主觀意愿,呈現出消極被動的審美想象。
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過程中,教師作為這一活動的引導者,應占據主要地位。審美情趣離不開教師的引導作用。但根據調研我們發現,現實的審美情趣養成教師的引導作用并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教師缺少對文本中審美情趣內涵的自我品讀。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并沒有積極引導學生進行審美情趣意識的培養,功利化的教學目的致使審美情趣養成流于形式。在調研中,我們發現,很多教師并沒有將審美情趣體現在教學設計中,只是一筆帶過,未將審美情趣列入實際的教學內容,并且在授課過程中,照本宣科,還僅僅習慣知識技能的教學,忽略了對學生情感的培養,難以引起學生審美的興趣,影響了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以致于學生審美情趣難以養成。
另一方面,在功利性教學目標導向下,情感教育流于形式。近年來,我國課程目標的價值取向發生了明顯轉變,以學生為本位,尊重學生的自由發展。但是,在現實的教學中,審美教育并沒有得到充分實現。當前,仍然是以“升學”作為第一任務,其終結性評價集中體現在期末考試上,為了期末考試獲得好成績,教師不關注審美教育,使其對審美教育的認識受到了功利性評價標準的阻礙。小學語文課堂教師在進行古詩詞教學時,大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重點放在強調重點字詞的解釋與詩詞的背誦上,缺乏對古詩詞精髓的情感與意境的解答。這樣就使學生在學習古詩詞過程中只是弄懂意思和背誦全文,很少去感悟其中所蘊含的意境。
學生是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在小學古詩詞教學活動中,不少學生出現對古詩詞無審美興趣、審美態度不積極、審美情感獲得不強等問題,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有以下兩個方面:首先,學生對自身缺少明確的角色定位。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應是處于教學的主體地位,應該具有主動性,這樣才能提升教學效果。但在實際小學古詩詞教學中,學生沒有明確的學習主體定位。在古詩詞課堂中學生的表現活躍程度不積極,師生互動較少,學生較少有自己的思考,一味依賴于教師的引導,學生主觀能動性發揮受到限制。這樣的一種角色定位使學生在學習古詩詞中,難以通過自己的思考與感受體驗古詩詞的樂趣,沒有學習興趣,自然就很難對古詩詞進行審美體驗,審美情感的獲得也就不強。
其次,學生自身綜合能力不夠。學生的自學能力不強,在對古詩詞學習時抓不住重點,停留在機械學習階段,無法對古詩詞進行鑒賞。另外,學生的語言品位能力不足,想象力不夠,也極大限制了學生在古詩詞學習中的學習效果,限制了審美創造力的發展。
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過程中要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養成,必須要明晰師生的角色,使師生處于平等地位。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做好引導;學生也要發揮自己的能動性。
首先,要充分尊重學生審美情趣的個性化。在審美活動中,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審美情趣個性化,并根據學生的不同差異,引導學生主動進行審美,為學生留夠審美空間,引導學生在感性的基礎上進行理性的思考。其次,營造民主的古詩詞審美教學環境。在開展古詩詞教學中,要創設各種情境,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進行審美體驗、鑒賞與創造。民主的古詩詞審美教學環境還需要構建起和諧的課堂氛圍與平等的課堂對話溝通。在古詩詞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對古詩詞能有不同的審美,在課堂中師生平等對話的基礎上,學生進行自由審美思考,為學生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學習氛圍。[1]
古詩詞短短幾十字雖然短小精悍,但富含人生哲理,給人美的體驗和感受,教師如何對古詩詞進行延伸,如何引導學生進行審美情趣養成,這些都離不靈活的教學手段與方法。
首先,通過視聽結合,描繪詩詞畫面美。我們常常用“詩情畫意”、“聲情并茂”來形容事物具有畫面感。古詩詞也是一種“無形畫”,可以為我們提供視覺與精神的審美體驗。古詩詞的美不僅僅局限于其語言與結構的對仗,更應該在學習過程中,深層挖掘其深處的意蘊與情感。古詩詞的字里行間處處是“畫”,在進行古詩詞教學時,教師應在教學方式選擇中充分調動視聽因素,用圖引題,為學生描繪出詩詞的畫面,同時還要輔之音樂刺激,為古詩詞營造動態意境,引導學生“入景”,通過刺激學生聽覺來增強審美體驗,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作為接受客體的學生,要盡量結合音樂與教師描繪的畫面,盡可能地散發自己的想象,在腦海中形成關于詩詞的畫面,聯想詩詞中的景象,增強自己的審美體驗。
其次,創設問題情境,使用“美”的語言端正學生審美態度。古詩詞的美通過精煉的語言來表現,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巧妙地設計開放式情境,注重自己的用語,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幫助學生較快的把握古詩詞,教師要根據詩詞本身,以及古詩詞的篇章、情感,創設情境,讓學生從中感受美,引起學生對古詩詞的關注,使學生感受其所蘊含的美學價值,進一步進行審美鑒賞。
再次,要進行“品”“誦”方面的有機結合,以此來提升學生古詩詞的審美鑒賞力。俗話說的好,“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熟讀是領會古詩詞的橋梁。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教師應盡量掌握對古詩詞節奏、音調的平仄以及押韻的演繹,通過對古詩詞的反復品位與帶著感情的誦讀,盡可能地表達出古詩詞在語言和意境上的美,進而提升學生對美的鑒賞力。在教學時,學生們通過教師的誦讀,體會古詩詞的韻律美,并且通過自己帶著感情誦讀,逐漸體會古詩詞中體現的情感和美,達到情意交融。[2]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品”“誦”結合的方式,讓學生感受古詩詞的韻律,從而養成審美情趣。
最后,通過開展多樣化的審美活動,提升學生審美創造力。在古詩詞教學中,審美情趣的養成包括審美體驗、審美態度、審美鑒賞力、審美創造力,這四個層次應該是逐層遞進的,缺了哪一個環節都不行。這就需要小學教師采用古詩吟唱、配畫、演繹等多種形式適當地引導學生理解古詩詞的美,主動創造美。傳統的古詩詞教學中背誦、默寫的方式對學生的審美創造是阻礙的。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發散自己的想象空間,通過自己對詩的理解來再現詩人描述之美,從而實現由情感上升到能力的過程。
首先,要重視古詩詞教學中的形成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對于促進學生改進學習、強化教學效果具有積極的作用。古詩詞教學是閱讀教學,我們的課標教學評價建議中指出“要綜合考察學生閱讀過程中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重視對學生多角度、有創意閱讀的評價。”[3]。由此看出,古詩詞的教學評價重點是要關注學生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在古詩詞教學中養成審美情趣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不斷深化的過程。在古詩詞審美教育中,教師要把評價的重點放在古詩詞教學的過程中,考察學生對詩詞語言結構美和意境情感美的感受,注重形成性評價,指導學生由淺入深,提升學生在審美情感上的能力。
其次,要采用多種評價方式相結合。目前,古詩詞教學評價方式有背誦、默寫、考試,但這些評價方式無法滿足學生審美情趣的養成,因此,在古詩詞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轉變自己的教學評價觀念,關注學生情感層面的評價,除了考試、背誦等評價方式,還可以采用以行動、作品、表演、操作等表現性測驗的方式進行評價,來考察學生古詩詞的審美能力與審美情感養成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