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煒娟
江蘇省吳江中等專業學校,江蘇 蘇州 215200
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確立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排在第一位的詞就是“創新”。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數次強調“創新”在復興偉大中國夢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提道:“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一個民族要進步和發展都離不開創新,我們中職學生是未來建設祖國的主要勞動力量,是祖國建設的基石,他們是否具有創新能力,將決定中國未來在世界上的地位。由此可見,對學生創新意識、創新思維的培養是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關鍵所在,顯然也已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筆者嘗試運用思維導圖來激發中職學生的創新思維。
思維導圖,是一種理性與感性性并舉的實用性思維工具,它是一種創造性的和有效的記筆記的方法,能夠用文字將你的想法“畫出來”。它運用圖形文字將我們的思維通過一種可視化的模式表達出來,是表達發散性思維的有效圖形思維工具。思維導圖依據全腦的概念,利用“左腦+右腦“的全腦思維模式(斯佩里左右腦分工理論:左腦負責邏輯理解、記憶、時間、語言、判斷、排列、分類等;右腦主要負責負責空間形象記憶、直覺、情感、身體協調、視知覺、美術),使用顏色、線條、符號、詞匯和圖像并調動左右腦的各自優勢潛能幫助我們進行思考,將大腦的潛能激發出來。思維導圖的入門也很簡單:只需要一張白紙和幾支彩筆以及我們的大腦,白紙從中心開始用一張圖表示你所思考的主題,由此將與中心主題有關的思考用分支的形式畫出來,用不同的顏色筆將主要分支和二級分支連接起來,以此類推,每個分支上使用一個關聯詞。由主題中心向外呈放射性地發散的關節點,這些關節或分支就是我們思考的痕跡,如同大腦的神經元一樣互相連接。
一方面中職學生創新思維比較薄弱,他們的主要學習方式還停留在傳統的學習模式,他們習慣于教師講解,填鴨式地傳授,不愿意自己動腦筋思考,只等著現成的知識填塞,又或者他們受知識發展水平的局限,學生思考問題方向單一,思維模式固化,很少提出新的方法和獨特的見解,久而久之可以說形成了一種思維惰性,但現代社會發展日新月異,市場競爭日益激烈,我們中職校學生不僅需要熟練掌握技能,具備一定的文化基礎知識,還需要擁有一定的創新能力,這樣中職學生才能在專業發展道路上走得更遠,才能在社會上尋找到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另一方面,《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提出:“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要遵循語文教育規律,突出職業教育特色。教學要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探索富有實效的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式。”職教老師在沒有分數的指揮棒后,特別是文化課老師在職業學校中,處于學校教學邊緣化地帶,在學生眼中文化課可能相當于副課,教師缺乏創新意識的動力,教師沒有形成在平時教學中提升自己創新思維的習慣,慢慢地教師的創新思維被消磨殆盡,但作為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者——教師,必須首先自己要有創新思維,創新思維是教師必須具備的思維品質,而這正是我們教師普遍缺乏的品質。
基于以上現狀,筆者通過自身的教學實踐,嘗試著尋求激發中職學生創新思維的方法。在閱讀了英國學者Tony Buzan撰寫的《思維導圖》一書,頭腦中的靈感火花瞬間被點燃了。在嘗試教學實踐中,我發現思維導圖在我們教學中有著四大優勢。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中職學生學習活動強而有力的動機之一,它能讓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引發學生對問題的思索,對事物的體驗,由此激發因好奇而對所學知識的實踐。而思維導圖對于學生而言是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和學習模式,它利用簡單工具——一張紙和幾支彩筆,相較于傳統的教學模式,學生對新奇的事物往往會產生好奇,語文學習變成了繪制圖畫,課堂變成了學生自己的探索實踐,這種新穎的學習方式激起了平靜湖面的水花,在思維導圖繪制過程中,學生會不斷有新的樂趣與收獲,學生不再厭棄語文學習,不再游離于語文課堂。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學生缺乏創新思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學生習慣于用原有思維方式去思考問題,很多時候形成了一種思維定勢,而發散思維是創新思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少心理學家認為,創新思維形成的最主要特點是發散思維,而思維導圖能夠幫助學生擺脫思維定勢的束縛,根據已有的知識或想法通過想象和聯想由一個中心主題不斷向四周擴展,一個分支碰撞出另一個分支,思維火花不斷碰撞出新的想法——這種思維方式就能促進學生發散思維能力的培養,從而也就能促進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形成。
學生與他人合作的能力是中職學生需要具備的基本能力之一,在運用思維導圖進行語文教學活動中,以小組為單位的合作形式展開,小組成員以組長為中心圍坐一起,組長記錄繪制,小組成員間發表自己的想法:提煉分支關鍵詞,選用顏色和圖片,梳理文章脈絡等,“眾人拾柴火焰高”在運用思維導圖學習時能很好地訓練學生與他人的合作協調能力,并借助集體的智慧進一步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加快學生創新思維的形成。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填鴨式講授,學生不加思考地記錄考點要點,學生的思維得不到鍛煉。課程改革要求教師以學生發展為中心,把課堂還給學生,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真正的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應該是學生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課堂,創新思維就會在學生深入思考解決問題時產生,運用思維導圖教學,課堂以話題為中心展開,學生運用發散性思維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中來。
思維導圖不僅僅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對教師的創新思維培養也同樣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教師鉆研教材,運用思維導圖發散教學思維,不斷嘗試恰適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設計好每一堂課。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我嘗試運用思維導圖進行教學設計:拿到一篇文章后,將文章的中心主題畫在白紙中心,由此輻射出去文章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手段和方法等在思維導圖中去呈現,在對文本深入解讀后,運用思維導圖將自己的教學設計呈現出來,對文本內容考慮地越充分,越能訓練教師的發散性思維,我的教學思維庫也就越充實,在構思課堂教學時想得越仔細越好,但在教學過程中還是要有取舍,根據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選取相應的教學內容,采取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在教學設計中使用思維導圖,通過一個特定的過程產生比傳統構思教學設計至少多了一倍的創造性想法。教師堅持用思維導圖進行教學設計,久而久之,教師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會得到質的發展。
語文教學過程中,以往的學生課前預習往往是積累生字詞,掌握生僻詞語的意思,了解作者和把握文章的大意,很多課前預習的效果往往沒有一個很好的評價反饋,所以我嘗試布置給學生一張思維導圖的課前預習單,要求學生在紙上畫出你預習新課文后自己的思維痕跡,比如以課文標題為中心主題,延申出去的分支節點可以為:生字詞積累、詞語積累、作者簡介、文章大意、主要事件、文章主旨、預習后的疑難點等等,學生的思維不受限,通過繪制思維導圖展示思考過程,將自己對文本的創意解讀表現出來。教師通過收集學生的思維導圖預習單,可以了解到學生對課文的預習效果,而且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探索討論新課內容時,學生可以對自己繪制的思維導圖進行修改完善,最終形成課堂筆記,而這么一張五彩繽紛、圖文并茂的課堂筆記,因為是自己和同學一起思索討論的成果,將會深深地印刻在學生的頭腦中。
中職語文目前的普遍教學模式還是比較傳統,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普遍比較薄弱,學習興趣不太濃厚,而語文閱讀教學的內容相對比較復雜,且不同文體的教法和學法是不同的,基于此教師有意識地將思維導圖引入到平時的課堂教學中,語文閱讀教學時我都會讓學生圍繞三個問題去思考和展開,即“文章寫了什么?”“作者為什么要寫這篇文章?”以及“作者是怎么來寫這篇文章的?”將三個問題用思維導圖的形式繪畫在黑板上,學生組成小組對文本進行解讀,將小組成員討論的觀點看法繪制成一幅思維導圖。學生通過思維導圖高效地呈現他們思維痕跡,抽象的觀點通過關鍵詞等表達出來既調動了學的積極性,也訓練了學生的思維,在討論探索中學生碰撞出創新思維的火花,一舉兩得。
“難難難,作文難”每次布置作文,學生都露出一副苦瓜臉,特別是我們中職的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相當薄弱,學生無話可寫或者選取的素材老舊——寫母愛往往是母親背著我去醫院、媽媽給我送傘自己淋雨等等,寫作沒有心意,思維導圖在學生寫作中又一次展現出它的強大功能,思維導圖訓練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打破學生原有的固定思維,拋棄老舊素材,讓學生討論進行思維碰撞,將由話題生發出的各種素材繪制在思維導圖上,標好關鍵詞,將他們由聯想和想象得到的思維痕跡繪制成思維導圖,再根據自己作文的主題選擇所需的關鍵詞進行展開,切忌將思維導圖上所有的思維痕跡全部寫到作文中去,要有所取舍,選取的內容要為中心服務。
課后鞏固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環節,學生課堂所學要及時鞏固,我們往往會采用做課后練習、試卷等等,但題海戰術往往并不太適合于我們的語文教學,如何讓學生能舉一反三,如何讓學生將課堂上所學的語文閱讀技巧內化為自己的語文素養?我嘗試上完新課后讓學生自己繪制思維導圖,課后復習鞏固的思維導圖和課堂上所繪制有一定的差別,課堂上思維導圖主要是表現學生對文本解讀的痕跡,學生上課思考的痕跡,而課后復習繪制的思維導圖內容豐富更系統,語文知識面廣的學生可以不斷加深對文本的理解,也能拓寬對文本理解的廣度。
綜上所述,思維導圖在激發中職生創新思維能力起著重要的作用,在中職語文教學中,運用思維導圖幫助學生和教師進行創新思維的培養,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教學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