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柴小軒 (上海師范大學)
舞蹈科學訓練在二十世紀的西方國家就已經被開發出來并運用至今,發展出了地板芭蕾、瑜伽、普拉提、亞歷山大等多種訓練形式。由于舞蹈科學訓練更加注重本體感受,以科學的方式關注被舞者忽略掉的訓練部分,致使越來越多的舞蹈教育者從傳授技能為主,逐步轉變到關注科學的訓練方法、增強舞者的身體素質方面上來。在傳統的舞蹈訓練基礎上,增加舞蹈科學訓練,可以使舞者快速地找到行之有效的練習方式,練習過程可以加強舞者對動作的感知能力,提升舞蹈動作的質感,并幫助舞者突破訓練中的高原期,同時也增強了舞者的身體穩定性,在預防舞蹈損傷方面也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舞蹈科學訓練是由舞蹈藝術與客觀科學相融合所形成的,它綜合了生理學、心理學、解剖學、運動學、醫學等多種學科的內容,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相互交叉和滲透下,產生了具有創意性身心學技巧,包括地板巴利、瑜伽、普拉提、亞歷山大等多種形式,①這是舞蹈藝術與教育科學的重要體現。
舞蹈科學訓練以掌握人體生理結構和人體運動規律為前提,對舞者外部身體形態進行塑造以及對內部機體結構機能進行重建,以科學的、正確的、合理的訓練方法來掌握舞蹈動作,更有效率的提高舞蹈表演的能力,進一步改善和提升身體,使舞者在一個更為“健康”的方式下舞動。②
如今的課堂訓練具有較強的針對性,舞者專注于芭蕾基訓、古典舞基訓、身韻或現代舞等技法的訓練,且訓練時間是固定有限的,在此情況下,舞者的綜合能力很難得到全面的發展,因此越來越多的舞者開始尋求其他的輔助性訓練手段,去彌補課堂訓練課中遺漏的或沒有得到最大限度提升的訓練部分。而舞蹈科學訓練根據舞者的欠缺部分開設了全面且豐富的訓練內容,它著重于基礎訓練課堂上訓練較少的力量、平衡等訓練部分,同時還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藝術表現力的訓練。
舞蹈科學訓練在我國是一個剛剛興起的復合性的實際應用型學科,隨著我國舞蹈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舞蹈科學訓練在我國也正處在飛速發展的過程中。目前我國舞蹈科學的研究尚處于初步階段,它面臨著如何提高舞蹈訓練的效率和科學性以及如何使舞者在訓練和表演過程中避免損傷等挑戰。
就目前來看,舞蹈科學訓練課程在歐美及我國臺灣等地區各高校中均有開設,開設該課程的學校幾乎都建立了專門的輔助訓練室,并設有專職的訓練指導教師。這些課程主要是針對舞者專業能力較弱的部分進行額外的、針對性的訓練,以促進專業能力的均衡發展。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以及舞蹈這門藝術和舞蹈自身教育的不斷發展,舞蹈教育逐步呈現出了借鑒、融合、交叉學科的形態,舞蹈如何科學的訓練逐漸得到了所有舞蹈教育工作者的重視,這種良好的發展趨勢給舞蹈的科學訓練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在普通心理學中,感覺是指大腦對客觀事物個別屬性的直接反映,知覺是大腦對客觀事物整體屬性的直接反映。感覺和知覺的共同特征是他們屬于感性認識。普通心理學根據客觀事物的來源與性質及其對不同感覺器官的刺激將感覺分為外部感覺和內部感覺。外部感覺即對外部客觀事物不同屬性的感覺,主要包括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皮膚感覺等。內部感覺又稱本體感覺,這是本人對自己身體運動和內臟運動狀態的感覺,包括動覺、平衡覺和內臟感覺等。③
舞蹈感覺的概念已經超越了上述普通心理學的感覺概念,舞蹈感覺是屬于舞蹈本體論中舞蹈心理研究的一部分。它是指演員自身的感覺,其中主要是指演員的自我感覺和自我意識,此外,舞蹈者在舞臺上所有的感覺都應該屬于舞蹈感覺的內容與范疇。因此,舞蹈感覺除了包括舞者的自我感覺和意識之外,還包括了舞者對舞臺環境和自我身心狀態的感覺,它包括舞臺感覺、本體感覺和自我感覺。
從醫學的角度來看,本體感覺就是人對于自己的運動狀態和空間位置的感覺。比如:肢體是否能感覺到彎曲或直立,胳膊是否能夠感覺到外伸或者內展,對大、小肌肉的控制,手眼的協調,身腦的協調,動作的靈活性等等。本體感覺具體可以分為運動覺、位置覺、振動覺和垂直覺等,它是由軀干、軀體或四肢等的肌肉、肌腱和關節等肌肉神經末梢傳遞的一種綜合感覺。本體感覺不足的人,手腳笨拙,動作緩慢拖拉,消極,缺乏自信心,脾氣暴躁,粗心大意。本體感覺不是天生就具備的,它需要依靠后天的訓練才能培養出來。
從舞蹈藝術的角度來看,本體感覺屬于內部感覺,它是舞蹈者對自己身體運動的方向、位移、速度、肌肉力量、平衡穩定性等運動狀態的感覺。其中主要包括動覺、平衡覺和內臟感覺以及身體運動知覺和動覺表象等。動覺是其主要內容并占有重要地位和較大比重,內臟感覺如對心臟跳動的感覺也是存在的,但它不是舞蹈本體感覺的主要內容。④舞蹈是一種以本體感覺為基礎的藝術,是一種需要全身心投入的藝術,可以說,舞蹈技能就是舞蹈演員本體感覺即動覺和靜覺的自動化,因此,本體感覺對于舞者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對于舞蹈訓練而言,本體感覺是相當重要的一部分,我們應該注重并加強舞者的本體感覺訓練。在練習時,對舞者的動作路線加強意識控制,讓舞者在意念中去體會身體哪個部位移動與發力,在舞蹈之前學會先經過大腦思考,在頭腦中模擬出動作的過程,再通過運用肢體展現出來,以此來達到對身體運用自如的程度。
舞蹈技能學習的本質就是動覺和本體感覺與本體運動的自動化,也就是說,當一種舞蹈技能達到熟練的程度后,動作的完成基本上不需要視覺和意識的控制,但卻需要高水平的動覺控制。⑤這種動覺控制即動作技能的“自動化”現象就需要本體感覺對自己做出的動作有所感知。
舞者在日常的訓練中,課堂訓練時間短、任務重,常規性的基本功訓練都比較集中在表層肌肉群,那些深層的起穩定力量的肌肉卻不容易被訓練到。但是某些舞蹈動作或技巧的完成卻需要身體內深層小肌肉群的支撐,在身體小肌肉群力量薄弱的情況下,舞蹈動作的完成就會比較牽強或者完成的質量比較低。
舞蹈科學課程中的內容大多是根據學生訓練過程中欠缺的能力而特別定制的訓練動作,其中包括了舞蹈常規訓練中練習不到的深層小肌肉群。在傳統的基訓課基礎上,加上舞蹈科學的訓練,專門針對身體的深層小肌肉群進行練習,提升舞者內在肌肉的感知力和控制力,可以使舞者的綜合力量得到有效的提高,并使舞者的肢體得到最大程度的解放,讓舞者在完成舞蹈技能時實現動作技能的“自動化”,并有更多的精力去感知動作的質感。⑥
動力定型和高原現象是指在舞蹈技能達到熟練和鞏固以后,增加練習次數并不能繼續提高練習效果和熟練程度,亦即舞蹈技能開始出現停滯不前的現象,高原現象對應的時間稱為高原期。高原現象和高原期產生的主要原因是動力定型的形成與鞏固。⑦在動力定型出現時,人的動覺、平衡覺等本體感覺的內導作用及外部感覺的監控作用都達到了最高水平,而人的意識的控制作用卻降低到了最低水平。
動力定型和高原現象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一定條件下,動力定型和高原現象是可以被打破的,從而使舞蹈技能的學習過程呈現出高低起伏的現象。一個動作只要經過多次的反復練習,動作所使用的相關肌肉就會產生一定的條件反射并形成肌肉記憶,在人的生理和心理上建立起一種穩固的神經聯系,這就是“動力定型”。動力定型一旦形成和穩定,技能就會出現停滯不前的情況,只靠簡單地增加練習次數去打破動力定型是不可能的。這時,就可以選擇通過其他技能的遷移來突破這種現象,而舞蹈科學訓練則是最佳的選擇。
在出現高原現象時增加舞蹈科學訓練,可在原有的技能基礎上使動覺控制能力逐漸加強,視覺和意識的控制能力也會隨之大大得到提高。舞者在繼續舞蹈技能的訓練時,可以憑借內在的意識調節和更加細微的肌肉感知去控制自己的身體運動狀態,從而突破練習中的動力定型和高原現象。這不僅有益于舞者技能的提高,更有益于舞者自我解放并全身心地投入到表演中去,從而塑造出良好的藝術形象產生,提高舞蹈藝術的表現力。
舞蹈中各種結構復雜的舞姿控制,舞姿之間的流動、變化等都需要在平衡重心的基礎上才能進行。平衡能力是人體維持站立、行走以及協調地完成各種動作的重要保障。人體的運動感覺器官,如肌梭、肌腱和前庭器官,它們能夠分別感覺肌肉工作的情況及身體平衡的狀況,并能夠把這些感覺信息傳遞給中樞神經系統,由中樞神經系統進行調節并維持平衡。⑧此外,對于舞者來說,核心肌群的力量對平衡能力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在舞蹈運動過程中起到控制學生姿態平衡的作用。所以,舞者的技能技巧是在核心力量的控制下由前庭器官和本體感覺進行引導,使舞蹈動作的平衡得到控制。
核心力量指的是附著人體核心部位的肌肉和韌帶在神經系統的支配下,由于收縮所產生的力量。它一種以穩定人體核心部位、控制重心運動、傳遞上下肢力量為主要目的力量能力。核心力量不僅是人體穩定性所需的主要力量,更是人體運動的一個重要“發力源”。例如在芭蕾基訓中,四位轉是由身體肌肉發力并做單腳垂直旋轉的運動,是肌肉通過神經系統的控制而引發的本體感覺性訓練,舞者在旋轉過程中通過不斷的自我調整,增加發力肌群的力量,促使肢體各部位相互協調發展。在旋轉過程中,旋轉以神經系統為引導,依靠前庭器官和本體感覺來進行,同時包含了視覺、聽覺等多種感官的參與,使肢體各部位能夠準確地掌握旋轉信息,通過肢體的相互協調配合,再將腹部的核心肌群力量收緊,掌握旋轉的重心,從而保持旋轉時的平衡狀態。
通過舞蹈科學訓練可以提高學生控制能力,同時增進核心部位的穩定性,加強核心軀干部的穩定性和控制能力,有利于促進支配神經與功能肌肉的聯系,能夠提高本體神經的感受,實現舞蹈動作的控制與協調,從而提高舞者的平衡能力。
舞者在長年高強度的訓練下,受傷率普遍較高。據大量的文獻研究表明,芭蕾舞者大多為下肢、足部和踝關節的損傷,中國舞的舞者多為肩部和腰部的損傷。造成舞者受傷的原因是多樣性的,例如突然的劇烈運動造成的急性損傷,過度運動造成的疲勞損傷,不正確的訓練方法導致的損傷等。在舞者發生損傷前,就采取相應的措施對舞者實施干預,不僅可以降低舞者受傷的風險,并且減少了舞者疼痛感,也節約了不必浪費的醫療資源。
舞蹈科學訓練在訓練的過程中注重舞者對于自身訓練部位的感受,不是傳統的舞蹈課上單純為了完成某個技巧或達到某種程度而進行的機械化訓練。它旨在感受自我,感受內在,并逐步學會掌控自己的身體,科學地運用自己身體的身體。長期參加舞蹈科學訓練的舞者可以達到超越自我身體的極限,把控肢體的細微變化的目的,在舞者擁有良好的自我把控能力之時,便可以有效地防止不必要的運動損傷,從而延長舞者的舞蹈藝術生命。
舞蹈科學訓練旨在科學地訓練舞者肢體,開發身體的內在潛能,從而改善神經和肌肉系統的調控能力,使得神經與肌肉之間逐漸向適度和協調的功能方向發展,以此提高舞蹈動作質量并減少舞者肢體的損傷。在我國舞蹈領域中,越來越多的舞者對舞蹈科學訓練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并積極的將舞蹈科學訓練的多種訓練方式運用到教學和訓練中去,舞蹈科學的訓練方法在舞蹈教育中得以實踐并發展,它將對我國舞蹈教育專業的建設與發展向著科學化、系統化邁進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注 釋:
① 劉江瑩.論舞蹈科學在舞蹈教學中的重要性[J].音樂生活,2017,(10):68-69.
② 劉葉青.舞蹈科學訓練理論在芭蕾基訓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云南藝術學院,2017.
③ 平心.從舞蹈感覺到藝術想象——兼談藝術與超越[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3,(03):49-58.
④ 《舞蹈學詞典》詞條匯編[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9,(01):7+16+22+37+50+58+65+75.
⑤ 平心.舞蹈感覺與本體感覺——舞蹈藝術的內涵、舞蹈心理學的外延[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1,(02):37-44.
⑥ 王戈.普拉提輔助舞蹈訓練的實踐研究[D].吉林體育學院,2017.
⑦ 平心.舞蹈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9:53
⑧ 溫柔.舞蹈生理學[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3,1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