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濤
遼寧省沈陽市遼中區第二小學,遼寧沈陽 110200
小學生在五六年級的寫作次數漸漸增多,教師對寫作的教學也更加重視與關注。怎么寫?怎么寫好?這是教師較為擔心的方面,其實質上也是教師怎么教?怎樣教好?才能讓學生會寫。什么是寫作?寫作是人運用語言文字用來記述的方式,可以刻畫事物、抒發感情、傳遞信息、實現交流的腦力活動。一個完整的寫作系統,寫作活動可以大致分為“采集-構思-表達”三個部分,記述的事件可以是真實的也可以是虛構的。但是,對于五六年級的學生來講,寫作并不麻煩與復雜,寫作更多的是記述生活中的人、事、物,但是怎么去寫?學生往往能想到很多,真正寫到紙上卻難上加難。經過幾年的學習,五六年級的學生具備一定的文字組織能力,如何更靈活的運用到寫作中,需要教師的不斷引導。接下來本文圍繞著在小學生的寫作能力展開相關的論述。
寫作重要的是素材的積累,素材哪里來?素材可以來自觀察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這需要長期的觀察鍛煉中養成。良好觀察習慣的養成離不開學生留心觀察,學生無論走到哪里,不用旁人提醒,自然而然投入到對周圍的事物的觀察中。小學五六年級的作文大多源自于基本的生活環境與經歷,對待生活中的觀點與看法,對生活的簡單記錄,如果對生活的觀察不認真,很難寫出優秀的作文。寫作可以讓學生先學會記錄生活中的小事,有條理有系統的記錄,其實這也是一種觀察的方法與途徑。學生學習更高效,同時有利教師教學效率的提高,讓教師在教學中更有成就感。
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寫作關系到語文學習經驗的鋪墊與發展,學生經歷了數次考試,尤其是語文考試,語文考試中就有寫作,而且作文占的分值相對于其它題型來說是比較大的。小學生在小學階段寫作能力基礎的好與壞影響接下來的初中,高中的學習生活。語文基礎打得好,在接下來的學習中就可以少花費精力,少走冤枉路。一個人綜合素質的往往能展現在一篇作文里面,一個優秀的作文寫作者他需要具備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文字組織能力,當然也少不了思維能力,小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有助于這些能力的培養與提升。寫作需要積累大量的素材,那么這些素材從何而來?這些素材包含著文學方面的或者是其他學科方面的知識,語文作文素材的積累其實也是學生積累文化常知識的一種途徑。寫作能力的培養也是為學生今后的良好發展,人與人之間溝通交流需要文字,記錄生活中的點滴需要文字,表達自己的感情也需要文字。小小的作文中蘊含著大大內涵,知識之間是有相關性的,五六年級的學生將進入初中的學習,因此,夯實語文基礎知識非常重要,寫作能力的培養有利于他們自身綜合素質的發展。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進行,對教師的教學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對人才的培養也有新的方向。傳統的語文寫作教學方式,教師簡單地講一下作文該怎么去寫,接下來讓學生自主想象,或者讓學生直接背作文,對現成的進行模仿。但是這種學生依舊不會寫,思維固化,不知道自己應該怎么樣去寫好作文。教師在寫作方面的教學不夠有效,或許教師講了很多遍,學生該不會還是不會。教師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對寫作教學策略進行創新,實現高效教學,讓學生會寫作,能寫作,愿意寫作。教會學生寫作方法,讓學生體會到寫作的樂趣,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
據調查發現,不喜歡寫作的學生占很大一部分,細問原因原來是覺得寫作文“難”,不知道怎么寫,不會寫。學生出現畏難心理,一旦覺得難得事物,就不想接觸,對待學習同樣如此。興趣是學生學習最好的老師,學生對寫作產生興趣,才會積極主動地去寫,不會覺得這是一個負擔。小學的作文課多數情況下是以嚴肅的氛圍出現在學生的課堂中,從審題、選材、要求、方法……一本正經,絲毫沒有趣味可言。讓多數的小學生對寫作并沒有興趣,甚至還有一絲厭煩,在小學生眼里寫作僅僅只是為了完成作業,長時間這樣,學生將更不喜歡寫作,更寫不出來好作文,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小學生由于年齡較小,所以他們接觸社會以及大自然的機會也不多。他們的大多數時間都是在學校和家,生活與學習局限在這兩個場所,即使到了周末,小學生也會去各種各樣的興趣班。學校、家兩點一線的生活方式是枯燥的單調的。這種生活方式造成學生的社會經驗不足,視野狹隘這就是學生不會寫的原因。小學生在寫作時不知道寫什么,即使有素材也不知道用在哪里更合適,寫出來的作文自然不會太好。教師會對學生進行寫作技巧的培養,但是很多情況下沒有及時的練習鞏固,長時間后學習效果微乎其微。
如果將生活比作源泉,那么文章就好像溪流,源泉充足且不枯竭,那么溪流才可以不斷流。其實我們的生活就是寫作的源泉,我們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所以說可以為小學生提供各種各樣的寫作素材。那么如何去寫好一篇作文呢?這就需要小學生對現實生活有更多的熱情,有更多的耐心,以及細心。也要更好的去關注生活以及大自然,同時要思考關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做一個細心的人要善于捕捉那些小美好的小驚喜事物出現的變化點。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家長帶著自己的孩子感受鄉村文化,恰逢春季萬物復蘇,田地里的小麥苗熬過冬天迎來勃勃生機。小朋友指著麥苗對著他媽媽說:“媽媽,你快看,這么多的韭菜長得太好了,能給我包餃子吃嗎?”媽媽趕緊糾正說:“寶貝,這個是麥苗,不是韭菜。”這個故事引起了我的反思,或許在很多地方孩子都會遇到問題以及錯誤,但是家長不會時時在孩子身邊,在很多時候家長并不能及時給孩子糾正。那么孩子的這個錯誤將會持續一段時間,會對學生造成一點的影響。如果說面對這樣的時候,家長拿出麥苗和韭菜,讓孩子進行區分和對比,觀察他們的相同與不同之處,不僅可以讓孩子糾正的錯誤,還可以讓孩子學會思考,學會觀察事物之間的不同特點,培養孩子觀察生活的能力以及思辨能力。
小學生的心理世界是簡單純凈的,因為他們的簡單純凈,因此他們不會摻雜較多的世俗雜念,他們對各種事物也是充滿了好奇。因此,教師在教學,要借助學生的這一特點,抓住學生的好奇心,對學生的寫作進行正確的引導。在寫作課進行時,要讓學生開展豐富的想象,讓他們大膽去想。如教師開展《假如我是一棵大樹》的作文教學,讓學生進行相關的寫作,首先讓學生進行思考與想象。可能會有學生問“老師,什么是想象?感覺有點不懂。”那么教師應該給學生講解什么是想象,給學生們講一個科幻作家葉永烈的小故事:在他上小學的時候,他的老師給他們出了一個小問題,就是讓學生們討論,“冰融化了,你看到了什么呀?”故事講到一半,教師可以讓同學們討論討論,他們對于這個問題的思考。教師繼續講,大部分同學都回答的是,冰融化變成了水,看到了水,大家都得了滿分。但是只有葉永烈得了零分,因為他回答的是:“冰融化了,我看到了春天。”故事到此就講完了,教師可以讓學生對比答案的不同,教師給予積極地引導,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想象一詞。
“假如我是一棵大樹,我將給路上的行人提供陰涼。”
“假如我是一顆大樹,我將茁壯成長,觸碰到天空的白云。”
“假如我是一顆大樹,我將變成一艘木船,感受大海的廣闊。”
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想象,讓學生展開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對于學生的回答,教師不應該否決,要和學生交流發現學生的心靈火花。這樣的寫作教學,讓學生更加喜歡,讓學生敢于想從而有東西寫。
小學生在寫作文多數情況下,自己能說,但是真正寫起來困難重重,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小學生的生活經驗不足造成的,作為教師,應該有意識的為學生創造機會,豐富他們的學習生活,讓他們有更加豐富的生活體驗。學生的家庭氛圍不同,所以說每個學生的生活經驗也是不一樣的,每個學生的生活體會是不一樣的。教師可以開展小游戲小活動,讓學生在玩中學習,在玩中積累經驗,發散自己的思維積累生活寫作素材。從而激發他們的寫作熱情,教師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學會記錄生活學習中發生的有意思的事,循序漸進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讓學生覺得寫作不難,甚至還有點有趣極大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語文教學中的寫作,就是通過學生看到、聽到、想到從而形成文字記錄,教師要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表達,用自己中意的形式去展現。不要局限學生的寫作內容,讓學生想寫什么就寫什么,用他們自己的方式表達自我,教師在學生表達后給予引導與規范,讓學生漸漸靠攏寫作,其實距離真正的寫作就不遠了。教師鼓勵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中,調動各種感官去感悟環境,從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入手,肯定他們的想象力,為他們留下寬松的學習氛圍與環境,調動寫作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