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市中醫藥學校,遼寧 沈陽 110300)
從國家各類促進職業教育的指導文件或會議文件等可以看出:我國對職業教育的高度重視國家也推出了許多優惠政策,對農村和家庭困難城市學生予以補助,鼓勵中考、高考落榜的學生進入職業院校學習。然而職業教育的成果卻并不盡如人意,真正高素質復合型技能人才的成材率并不很高,問題到底出在哪里呢?
青少年容易受社會、影視、網絡等影響,對社會、身邊的世界形成自我的認知,在社會上、在企業實習或工作中,學生們經常聽到、看到種種不合理的現象,強烈的反差使學生對德育目標產生了懷疑。我們很多學校的德育工作內容與社會實際相脫節的教育達不到德育實效性、滲透性、創新性和前瞻性的要求。
為實現德育目標、完成德育任務要采取運用各種教育方法、手段及活動形式。但是現而今很多中職學校的德育觀念還沒有真正轉變,德育教育方法單一,對著所謂德育書籍來照本宣科,課上氣氛尷尬,內容空洞,學生睡覺。一些學校和教師習慣于把大量的道德知識、行為規范灌輸給學生,而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了挖掘學生自我教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因為經濟高速發展對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這就要求德育工作必須時時緊跟社會節奏變化而變化。中職生普遍學習目的為就業工作,這是好的出發點,但是很多家庭有利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的家庭育人環境不健全,家長意識不強。當前,中職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很難達到企業員工的思想素質和職業道德要求,進而影響到學生就業率和就業鞏固率的提高。
隨著我國人口紅利結束,逐漸進入老齡社會,新生兒出生率偏低等問題,都導致近年來中職學校普遍出現招生困難、生源不足的問題。為吸引生源,維持自身生存,學校容易過分遷就學生,除了涉及就業等關鍵指標的地方,對德育工作從主觀上放松了對他們教育和約束,更有甚者從學校領導就嚴重偏科,形成了學生說沒用,學校就應付的局面。
根據前文提到的中職生存在的一些問題,要徹底改變空洞理論說教做法,教師應從“應試教育”的誤區中走出來,積極開展道德教育、性教育、法制教育和素質教育,采取疏導、啟發、鼓勵的方法,必要時還可建立家長學校或未成年人心理咨詢中心,解答家長及學生的困惑。以德育教學為主、各種活動為輔的寓教于樂、寓教于學的教育模式,把原來教師的以講為主轉變成以學生自學和小組討論為主。這樣既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團隊意識,同時改變了以前的教師管,變為學生自我管理。從而逐步形成愛國主義教育、法治教育、職業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內容多樣、形式靈活的德育教育體系,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和學習熱情,從而達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校園環境學校文化的體現,對師生的健康成長和發展有著潛在的影響。一是優化美化校園環境。不同的環境賦予不同的文化內涵,在校園內、教室內、實習實訓場所張貼標語,以期營造遵規守紀、主動練技、吃苦耐勞的德育教育氛圍。二是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如在學生中開展讀書活動、校園廣播、體育比賽、廣播操比賽、演講比賽等活動,既豐富了學生課余文化生活,又培養了學生的能力,發展了學生的個性,從而提高了學生的素質。三是注重引入企業文化,通過從企業中聘請相關專家或從生產一線挑選出道德水平高、有經驗的師傅作為學校的兼職教師,定期對學生進行職業道德講座,增強對職業精神、職業規范、職業素質等的了解,為學生的成功就業構筑橋梁。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要求有關部門凈化文化市場,加強社區管理,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的氛圍。社會應大力創作健康向上、適合未成年人特點的圖書報刊、影視作品,充分利用天文館、科技館、博物館、體育場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課余活動,將未成年人的過剩精力引導到欣賞、創造等有意義的文化生活中。
老師不僅要建立學生的學習檔案,還應當建立學生的德育檔案,記錄學生德育成長經歷,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和困難,有針對性地、個別化地開展德育工作。還可以在不同范圍內在學生中開展討論,讓學生自己發現自己的進步和存在的問題,收獲進步的喜悅,增強克服缺點的信心。
綜上所述,做好德育工作,需要有良好的社會大氛圍,家庭的合理引導,學校的科學教育,還依靠學生自身的積極努力,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未成年人的原則,以生動的事例,達到教育培養良好道德品質的目的。以上只是對中職生加強德育教育的粗淺認識,在實際工作中還有許多需要研究、探討和改進的地方。只要我們充分認識中職生德育教育的特點,與時俱進,不斷改革教學內容,創新教育方法,就能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不斷提高,以適應社會和企業的需要,適應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