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梅梅
隨著課程教育體系的不斷革新,核心素養教育正在逐漸推廣至各學段、各學科。在初中教學科目中,美術學科具有培養學生審美意識的美育功能,所以美術教師更應從核心素養教學理念出發,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推動美育教育的發展。
隨著時代的發展,國家文化軟實力已經成為國家間競爭的核心力量,其中文字、藝術作為國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每個國家進行文化傳播的重要形式,在傳統紙媒盛行的時代,人們習慣于通過文字、圖片等形式進行文化傳播,但是在當前這個創新時代,藝術思想激蕩,表現形式各種各樣,傳播文化的方式已經越來越多。相對于文字而言,圖形、影像等傳播載體更直觀明了,但是這些給人印象深刻的圖形與影像設計是需要通過專業學習來實現的,所以這就要求學生從小就要培養對美的體驗,具備一定的審美能力,而培養這些能力的主要途徑就是中小學的美術課堂,利用美術課堂進行美育,已經不僅僅是時代的要求,更是學生凸顯個性,表達自我的良好方式,通過繪畫、設計,學生可以將自己的心情表達在圖紙上,當學生對美術產生一定興趣后,就可以為之后深入的美術學習奠定基礎,學生只要具備基本美術素養,將來將繪畫作為興趣,或者將其作為自己的就業方向,都是十分有意義的。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有些省市已經逐步將美術納入中考考試科目,由此可以看出美育在初中教育過程中是十分重要的。
在初中美術課堂類型中,欣賞課對學生的審美意識培養、思想道德情操養成都有很大的影響。在初中美術課本的設計中,有關于西方雕塑的欣賞課,有關于中國民間民俗文化藝術的欣賞課,同時還有傳統書法、繪畫、中外園林建筑物……美存在于古今中外,存在于生活中的每個細節,從教材中進行延伸拓展,從而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初步具備觀察美、欣賞美的能力。在教學課堂中,帶領學生感受美術中的美,通過文字的描述,音樂的配合等方式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學生遨游于中外文化長河中:在雕塑世界中感受創作者的心情,在民間剪紙中感受民間藝人的高超技藝……欣賞課的深刻教育意義不僅在于看與說,更在于學生在欣賞過程中獲得關于美的體驗,所以教師需要挖掘藝術作品中蘊含的教育意義;不同的學齡、生活經歷,學生的審美能力也有所差異,因此在進行教學設計的過程中,充分考慮學情,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切實提升學生對美的體驗。
繪畫是初中美術教學的主流形式,包含了國畫、油畫、素描、水彩等不同類型,學習不同的繪畫發展史,教師可從中滲透文化知識,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以中國山水畫的創作為例,由來已久,且在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畫法,各時期的畫作都有著代表性題材作品,教師可以通過在課堂上的導入、背景學習等方式引導學生在繪畫的過程中穿越到那個年代,了解作者創作背景,走進畫中感受水墨的魅力;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及時通過深挖教材,引導學生進行繪畫創作,有助于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感情,同時也能激起學生對中國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學習興趣,既陶冶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也培養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再如書法中各種字體行云流水,字體的發展演變也體現了中國歷史文化的傳承,繪畫課形式多樣,教師應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在繪畫中滲透美育相關知識,提升學生美術素養。
工藝美術課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勞動意識,這是由工藝美術的來源決定的。工藝美術來源于人們的生產生活,就如中國近年來在不同省市發現的歷史文化遺物大多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生產生活水平和美術工藝制造水平,大量的陶器、鐵器、瓷器,從一開始的無花紋發展為后來在容器上進行精美的雕刻,從純色演變為各種美輪美奐的顏色……這些工藝品就是中華民族美術傳統的源泉,而在美術工藝課堂中,教師則可以在學生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將文化知識進行滲透,讓學生更加了解民間工藝品,鼓勵學生在課下自主探究,查閱相關資料,教師還可以和學生共同討論,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美,感受尋找過程中的美,最終創造屬于自己的美。
在核心素養教育背景下,美育教育作為培養學生審美意識的途徑,美術教師應以美術課堂為主陣地,并以學情為出發點,將美術的魅力帶給學生,從而將美育滲透進課堂教學中,為學生營造良好氛圍,最終提升學生審美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