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煜彤
(中國人民大學,北京 100872)
結合《藝術概論》中所提及的馬克思主義美學中的“藝術生產”,藝術是人的一種生產實踐活動,其產物便是藝術作品。在本文中的“藝術的生產”即為建筑作品的產生,而“藝術知識的生產”即為建筑理論的產生。建筑作品的產生與建筑理論的的產生間的關系在哲學思想在層面可以大致概括為實踐與理論的關系,但在藝術世界又具有著自身的特殊性。實踐與理論間存在著作用與反作用,這也是本文的兩個分析方向。
在《藝術世界》中指出:“沒有藝術世界的種種理論和歷史,任何事物都不會成為藝術品。”可見藝術知識對藝術生產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縱觀古今,不論是西方建筑還是東方建筑,建筑理論始終指導著建筑的發展走向。而在解構建筑出現之前,解構主義思想已然存在了,它所主張的思維可謂是打破了之前禁錮的思想,給予建筑家新的啟發,才促使了眾多解構建筑作品的產生以及解構主義建筑理論的不斷完善[1]。
藝術的生產作為一種精神生產形態,具有即鮮明的不可取代性和多樣性,藝術知識的生產為藝術的生產服務,卻不能決定藝術作品的優劣。
1.藝術生產的不可取代性
在建筑歷史的長河中,每個階段都有代表性的建筑大師和他們的作品。真正優秀的建筑作品,不會淹沒在歷史中,反而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更加令人回味,這也是建筑理論如何發展創新都無法取代的。
2.藝術生產自身的多樣性在同一個時期,同一個建筑理論影響下的建筑作品依然具有多樣性。建筑理論只能在精神層面指導建筑作品,而建筑作品的優劣還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個人藝術修養,文化背景,偏愛風格等因素的不同,其建筑風格也必然各不相同,建筑理論是無法控制最終建筑作品的走向的。藝術的魅力便體現在這多種不可控因素下產生的多樣性,藝術知識的生產也無法改變這一特性。
在前文提及《藝術世界》中所述藝術生產是基于一定的藝術理論的指導誕生的,但于此同時在藝術作品的不斷發展過程中也促進著藝術理論的發展。
20 世紀初,隨著工業化的不斷推進,新材料、新技術誕生促使建筑師在設計中不斷追求廉價高效的原則,同時在新藝術運動的引導下歐洲建筑師開始了新建筑風格的探索,試圖打破之前古典建筑的束縛。其中具有開創性的是格羅皮烏斯和密斯的作品。二人作為現代建筑的先驅,在不斷實踐中逐步總結提出“全面建筑觀”“技術和藝術相結合”等設計思想,極大促進了現代建筑理論的發展。直至20世紀70年代,隨著城市化的發展,現代主義建筑與之前的古典主義建筑一樣陷入困境。因此,大批建筑師開始嘗試打破現代主義建筑的枷鎖,創造更加富有變化也更具人情味的建筑。
從西方建筑的這兩次大的變革來看,建筑理論在眾多建筑師的實踐下不斷發展,并在后人的不斷創造中逐步完善。由此可見藝術的生產能夠促進藝術知識的生產。
藝術的生產在發展進步的過程中,是無法脫離藝術知識的生產獨立完成的,這體現在藝術知識的生產的重要性以及藝術知識的傳承和發展上。
1.藝術知識的生產的重要性
藝術知識的生產具有重要的價值,從建筑藝術層面來看,許多建筑理論,都是結合當下的突出問題與一些哲學思想,總結形成的,能夠兼顧時代性與科學性。西方的解構建筑主義理論這一說法,便是來源于解構主義哲學。這一哲學思想對藝術領域產生廣泛的影響,在建筑領域,建筑師結合建筑變革的需要,對其做出新的詮釋并發展為解構主義建筑理論,產生深遠的影響。
2.藝術知識的生產的傳承和發展
藝術知識的生產面臨著傳承和發展的問題,這與藝術的生產是息息相關的。中國古代的建筑的理論來源于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建筑領域表現為建筑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同時主張資源的重復利用,因此很多古建筑中的木質構建,都曾經來源于其他的建筑。然而近現代中國受戰爭以及其他因素的影響,古人“天人合一”的建筑理論并沒有得到良好的繼承和發展,反而在時代的洪流中銷聲匿跡了。建國后的中國未來展現新的城市面貌,從國外引進了許多現代建筑理論,包括后現代主義理論、解構主義建筑理論等。然而因為這些理論源于西方,是在西方現代主義建筑充分發展的基礎上產生的,并不適用于毫無現代建筑實踐的中國。這使中國建筑失去了自我的判斷力,缺乏現代建筑的基礎,導致建筑停留在表面的模仿,失去了創造力。這反映出,本土建筑理論對于本土建筑發展的重要意義,是應該得到傳承和發展的。
在建筑藝術這一領域中,建筑理論的產生與建筑作品的產生有著密切的聯系,首先理論的出現為建筑作品的誕生構建可能性同時也指導著建筑作品的產生。而建筑作品在不斷產生中逐步促進著建筑理論的發展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