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珊珊
2004 年4 月,由教育部、中宣部共同部署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項目正式啟動,其中,《藝術學概論》一書由彭吉象、王一川、田川流等學者編寫,歷時八年,從目錄大綱到內容細節反復推敲修改,并在2019 年1 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當然,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該門課程的重要性。
《藝術學概論》作為高校藝術專業的必修課之一,其目的是發掘和整理中華民族自身富有特色的藝術創作理論與藝術批評理論,繁榮與發展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并且還要指導藝術創作、藝術批評等實踐活動。但是,該課程長期以來卻面臨以下一些問題:第一,教師綜合素質的問題,《藝術學概論》在音樂、舞蹈、美術、文學、影視等專業方向進行開設,這些專業的老師大多只從自身專業的角度,通過例子去講解理論,缺乏全面系統掌握其他學科的能力,導致學生也只能在自身的專業領域去理解,因此沒有統攬全局的視角;第二,課程是純理論,理論程度較高,相對于文化基礎較為薄弱的藝術生來說,理論較為艱深、晦澀,再加上藝術類重技術、輕理論的思想,對這門課程就更加不重視;第三,平時作業和考試的單一化,平時作業的布置一般是就某一理論進行闡述,學生要么上網復制粘貼,要么從書本上抄,要么相互抄襲。期末閉卷考試,學生只會搖頭晃腦的死記硬背,但轉眼間就忘記了,教師的教學目的也沒有達到。
因此,筆者針對該門課程的問題,提出了以下幾點思考:
1.教師自身需要的綜合素質
以《藝術學概論》第六章藝術類型為例,里面包含了音樂藝術、舞蹈藝術、戲劇藝術、影視藝術、美術、設計藝術、建筑園林藝術、數字媒體藝術。同時,在整本書中對理論支撐的例子,也要求教師從其他學科舉例來更加清楚地闡釋這個理論。那么,這就要求音樂、舞蹈、美術教師不僅要懂得本專業的藝術,而且還要花更多的時間去自學其他學科。但是,實際的上課情況是,教師基本都是從本專業的角度對這門課程侃侃而談,在介紹其他藝術類型時,也是一帶而過。同樣以第六章主要藝術類型第二節主要藝術類型中的繪畫藝術為例,在講到西方繪畫藝術時,音樂、舞蹈教師由于對美術的不熟悉,通常大概講一下就過去了,試想一下,如果事先花一些時間,了解一下西方美術史,給學生拓展的知識點就不一樣了。在講到文藝復興時期,對文藝復興三杰的講解可以進一步延伸,如達·芬奇,一般作為畫家來講,但達·芬奇不僅是畫家,還是音樂家、科學家、數學家、武器制造師、建筑師,繪畫只是他眾多偉大成就中的一個小項,他在數學、物理、地質、天文等方面也做出了突出的貢獻,而他對自己的認知就是一名科學家。在講授時,配合他的發明和在其他學科方面的貢獻,也就拓展了這位畫家的知識,學生也會對他作為畫家以外的身份聽得津津有味。另外,在第四章藝術作品第三節藝術作品的內容中,課本講到了典型,并用西方文學中的人物塑造舉例說明典型,從音樂的角度也可以讓學生了解典型,可以用俄國民族樂派的代表人物穆索爾斯基的《圖畫展覽會》為例,這是一首由10 首樂曲組成的組曲,第一幅畫《侏儒》,用音樂描繪了一個身材矮小,八字腳外拐,外貌丑陋的侏儒,笨拙地,一瘸一拐地走路的形象;第六幅畫《兩個猶太人——胖子和瘦子》,作曲家用弦樂器的齊奏表現了傲慢蠻橫的富有的猶太人形象,用加弱音器的小號刻畫了機靈而瘦小的猶太人,這一對比,也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典型的形象。
2.教師對學科新技術前沿的了解
在傳統的藝術類教學中,以音樂為例,一般是技術類和非技術類,技術類包括聲樂、鋼琴、器樂、舞蹈等,非技術類包括音樂理論中的中外音樂史、音樂教育、民族音樂,音樂美學、作曲理論以及進幾年開設的電子音樂課程等。但都沒有關于VR、AI 等這些科技前沿并且可以運用到藝術實踐中的。
VR(Virtual Reality),是指虛擬現實。又稱靈境技術,是20 世紀發展起來的一項全新的實用技術。虛擬現實技術包括計算機、電子信息、仿真技術于一體,基本實現方式是計算機模擬虛擬環境從而給人以環境沉浸感。
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是研究、開發用于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的一門新的技術科學。
學生都知道這些最新的科學技術,在課程最后一章數字技術條件下的藝術史,就可以讓學生去了解這些先進的科技,并有可能創造機會讓學生親身體驗。
教師在上課時,應該打破原有的以教師教授為主,學生聽講為輔的傳統教學模式。現在較為流行的慕課、翻轉課堂等可以在課堂上運用起來。慕課(MOOC),即大量的免費的在線課程。以第十章第四節當代媒介與藝術傳播為例,在上課之前,讓學生先到網上找慕課,目前,中國最大的慕課網站——中國大學慕課MOOC,就能找到藝術學概論的慕課,另外還有超星學習通、bilibili 等視頻網站也能找到,甚至一些高校的精品課程都有對課程的講解。在學生對本節內容有所掌握和了解后,讓學生分小組對該節內容進行課件制作,學生分工合作:教案、內容設計、PPT、課后提問等,學生全部參與其中。在分小組討論電子媒介和網絡媒介的傳播方式時,學生更是結合自身和身邊事例,講的都是教材中沒有的,但在年輕人中的較為廣泛的傳播方式。一個學生說,可以建立推廣藝術專門的藝術類微博賬號和微信公眾號,通過將一次展覽,一場音樂會或者一場文化匯演制作成小視頻、Vlog 等的形式,在微博、微信中傳播;一個學生講可以利用大家都喜歡的抖音、快手、小火山、小紅書,將藝術學的科普進行普及和推廣,因為現在很多科普學者也在抖音或其他視頻app 上宣傳科學知識,并且粉絲也有幾十萬;還有一個學生講自己的朋友在抖音上賣苗族婚嫁服飾,需要提前幾個月預定,并且價格也不菲,在做生意的同時也達到了宣傳自己民族文化的目的,因此,我們可以從這種傳播途徑獲取經驗。在討論藝術傳播的途徑時,學生的熱情空前高漲,他們更多地著眼于現今年輕人容易接受的方式,也給老師上了一堂生動的傳播課。
這門課程的平時作業大都是就某一理論進行闡述,期末考試時,讓學生昏天昏地的背一通后,參加閉卷考試,但學生并沒有真正懂得里面的理論知識。
從上面對藝術傳播途徑的事例,筆者以為,平時作業的設計可以更多地讓學生通過進圖書館,中國知網查文獻、資料,全程參與作業的完成過程,并且能從身邊選取的作業內容為宜,這樣學生就會積極主動參與,而不是東抄西抄,不去思考。學生參與程度高,不僅學會了課本知識,而且也愿意投身到課堂中來。
筆者在2019 年4 月參加教育部第十一期馬克思主義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任課教師示范培訓班時,聽到一位老師在講她們學校的藝術學概論課程的期末考試,讓筆者眼前一亮。那位老師是美術學院的,期末考試的形式是讓學生根據一幅畫,不管是西方還是東方,把當時畫里的場景自編自導出來,學生當編劇、演員、導演,只為呈現出最好期末考試,這一考試的設計,得到了當時參加座談會的專家和其他高校教師的一致好評。
筆者以此為借鑒,覺得在設計期末考試時,可以不再單一的閉卷考試。而是考慮讓學生走出去,可以去大劇院看一場話劇、去音樂廳欣賞一場獨奏、獨唱、合唱等音樂會,去展覽館看一場關于藝術類的展出,去學術廳聽一場藝術類的講座,去博物館看一場關于歷史文化的展覽,甚至還可以請進來,結合當地的文化藝術,請當地的民間藝人來講述、表演關于他們的文學、音樂、舞蹈、美術等。讓學生在更多地場景中體驗不同的藝術,了解當地文化藝術,而不僅僅是局限于自身專業。
《藝術學概論》是高校藝術類或藝術類高校的專業必修課,同時也是一門非常重要的藝術理論課程。筆者在2019 年4 月參加教育部馬工程示范培訓班和課程實際操作后,提出了以上關于課程設計的思考,也希望有更多的《藝術學概論》老師共同參與到這門課程的設計中來,讓這門難啃的純理論課,變得有趣、生動,學生也更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