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星陽
(韓國又石大學,韓國 全州 55338)
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整體的認知水平也在不斷的提高,中國大學中的傳統的藝術設計教育方式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何將藝術設計教育融入新的社會浪潮,與社會發展水平同步甚至領先于社會發展水平,已成為今日急需思考并研究的課題。
著名的教育學家卡伯利先生曾經說: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是“優良教學”的核心。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第一,學生要掌握和理解本學科的理論知識并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這是培養創造力的首要條件;第二,要充分了解社會實踐教學的特性和優勢,合理進行創新設計和優化改進,利用實踐化元素全部激發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創造性,使學生能夠更好的將自己掌握的藝術設計教育的專業知識和理論內化為自身的綜合素養和能力,并能有效的進行應用。基于卡伯利先生對教學提出的理論,本文在其基礎上提出了對中國大學藝術設計教育中創新教學模式的思考研究。
(一)為學生提供多種學科、跨學科的培養模式。首先,藝術設計這門課程本身就是一門融匯了多種學科的綜合性應用型的學科,它包括:藝術、材料科學、工藝科學以及計算機科學等;其次,由于藝術設計課程的綜合性,這就要求藝術設計人才要具備多元化的知識結構,不僅要求學生要具有藝術、哲學等人文知識體系,還要求其具有材料學、計算機科學等自然科學知識體系。所以,基于以上的兩點,藝術設計教學應該建立起多種學科的課程體系,通過學科課程的設置,實現多元教學內容的拓展、延伸,打開學生的視野,協助學生構建較為完善的藝術設計理論體系。
(二)為學生提供開放的教學環境和資源,不斷的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學校需根據專業教學需求來為學生提供足夠的教學資源,并以優化教學環境為目標來進有效整合,全面引進“教”“學”互動、創新性、開放式的全新教學方式,以學生為中心,不斷的促進學生的創新學習、激發他們的創造能力。在開放的教學環境中,老師不僅要做到傳授理論知識,更應該積極的引導學生去創新,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以及創新學習習慣;發現并重視學生的個性化思維,培養其不拘束于傳統觀念的思想;肯定學生的新思想、新觀念以及新發現;通過鼓勵教育和激勵機制的導入,增加學生的學習成就感和自信心,使其能更好的在內驅動力和外驅動力的共振作用下進行自主學習和有效探索。
(三)為學生提供實踐教學的模式
傳統的教學模式,包括造型基礎、設計基礎、專業設計三大模塊,但在如今的社會發展中,設計已經開始走向了綜合化,所以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目前對的社會的發展,基于此,為了使學生能夠具備符合行業要求和崗位要求的能力素養,有效的拓展學生的視野,則需要在科學增加社會實踐教學的比例。實踐教學模式,可以通過幾下集中模式來教學:
1.課題式教學:教師布置設計課題,學生通過自己搜集資料、分析資料、動手設計的方式,鍛煉其自主的動手能力。2.企業實習式教學:由校方或教師聯系社會企業,學生以實習生的身份進入企業工作學習,積累工作經驗。3.模擬企業式教學:由教師組織,在課堂中模擬企業模式,參照企業崗位為學生量身定做相應的崗位,由教師命題,學生來按照企業流程實施,通過實戰演練達到教學目的。4.積極進行校內競賽組織、鼓勵學生參加校外比賽:學校需結合整體教學進度來進行藝術設計主題的設置,要求教師和學生共同進行競賽的設計、規劃、組織、實施,并設置評分標準及獎勵措施;推薦學生以個人或者小組的形式,由教師帶領參與校外比賽,科學進行賽前集訓設置,利用競賽來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時創作和實戰演練的機會。5.邀請專家座談式教學模式:可以由校方組織,邀請校外的專業人士來學校為學生教授專業知識及經驗。通過實踐教學的綜合性和系統性的知識學習,能使學生的專業基礎、技能水平、綜合素質得到較為顯著提升。
(四)為學生提供新媒體教學的模式。科技與互聯網絡的快速發展衍生出了新媒體,其中有一種依托于先進的信息技術和計算機設備的全新媒體模式,具有即時性、交互性、創新性、多元性、信息性、數字性等的優勢。新媒體技術的出現,為藝術設計帶來了新的氣象,隨著社會的發展,已經逐漸成為了藝術設計的主流。結合新媒體的藝術設計,使得設計過程變得更加快捷,設計創意展現的更加生動有趣。所以,應用新媒體教學,是隨著社會發展勢在必行的趨勢,它會帶來如下的諸多好處:首先,由于教師的個人教學能力有限,教師可以借助互聯網的渠道和大數據技術來進行相關藝術設計教學資源的收集和整合,通過課堂教學的形式來拓寬學生視野。
藝術設計作為一門藝術與科學相結合的學科門類,它具有著時代的特性,需要時刻追隨著社會的發展腳步,不斷向前發展,而創造力是前進的基礎。培養具有創造力的人才是藝術設計教育需要不斷思考研究的問題。創新教學模式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所以,藝術設計創新教學模式的研究,要以設計教育結合社會實踐為主,多學科發展并重點強調創新思維的培養,最終建立綜合的、廣泛的、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