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莉
(太原理工大學現代科技學院,山西 太原 030024)
任何經濟現象都是時代的縮影。隨著國家經濟步伐越走越快,本該走進各行業崗位的畢業生們反而“慢”了下來。他們中一些人不再為馬上獲得工作而焦慮,而是選擇去放松,去更高的學府,或者干脆停下來等待。個人就業焦慮的暫緩,其背后一定是有家庭經濟做支柱,是民生向好的表現。然而,當個人選擇成為一種現象時,便具有了不可忽視的影響力,這種影響于當下也許微乎其微,于未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卻無法預估。
(一)畢業生眼高手低,不“將就”。由于當代大多學生沒有吃過苦,從小受到優待,缺少勞動體驗,因此,在畢業時對未來工作期待過高,既想要薪資高,又想要活不累、福利多,于是難免遭到就業現實的勸退,屢屢碰壁。畢業生們更把這種選擇美其名曰“不將就”,并不反思自身能力究竟匹配什么崗位。一味的眼高手低,成為就業市場的旁觀者。還有一部分人則是選擇通過考試進入體制單位,于是專門報培訓班或者守在家中備考,成為“慢就業”一員。
(二)高科技節省人力,崗位減少。高科技帶給人的實惠就是生活、生產上的便捷,而便捷就意味著無需或者少需人力。這就衍生出一些就業上的新局勢,如,自動化工廠招工縮減甚至裁員。也就是說,將不斷有人被職場踢出局或者難以入局,且這樣的狀況在未來可能越來越多。如果畢業生不拼搏、不競爭,就只有被自然淘汰。因此,高科技帶來的經濟局勢的不友好,也是促成“慢就業”的無奈因素。
(三)流水線教育模式,人才普化 。與就業緊縮相反的是,許多大中專院校在廣納生源。所以,每年畢業季,都會迎來人才市場人流的大爆發。如今,學校教育更像是教育生產流水線,是普化的教育,難以發展學生的個性、才干,僅能保證大家都是一個模板雕刻出來的合格品。這樣一來,學生就缺少不可替代性。同樣的崗位,企業可以選擇的備用者前仆后繼,自然不會表現出惜才。而作為校方,也沒有在就業的后續服務上付出更多精力,讓學生們面臨畢業卻毫無規劃,茫然無措。于是,許多人為了逃避,也開始了“慢就業”。
(一)頹廢生活缺乏自制,好機會擦肩而過。企業都喜歡趁熱打鐵,這是應屆畢業生選擇就業、創業時的天然優勢。因為剛剛畢業的學生往往知識扎實、精力充沛,對新工作能夠全力以赴。而“慢就業”實際上是對這一優勢的無形消磨,一旦時間長了,應屆便成為了往屆,好機會也擦肩而過。同時,“慢就業”需要畢業生具備一定的自制能力才能保證不頹廢、不空守。遺憾的是,很多人做不到基本的自制,于是越“慢”越無信念,越無應對就業的章法。
(二)就業市場壓力放緩,畢業生繼續深造。只要“慢就業”不是一直慢下去,而僅僅作為畢業生短暫的緩沖,那么它是具有相當大的積極作用的。于經濟而言,緊張的就業局勢可以得到暫時的放松,讓生產、生活各個環節都獲得相應的壓力調整;于個人而言,畢業生獲得了離開校園后額外的充電、成長時間,可以好好計劃一下自己的未來,或者嘗試一下更多的可能。值得注意的是,“慢就業”并不宜被過分提倡,適度的“慢”是緩沖,是深思熟慮后的有把握行動,但過度的“慢”就會耽于己,耽于社會了。
(一)樹目標,抓實際。我們要打破“慢就業”現狀,就得先讓學生行動起來。學生繼續眼高手低只會越來越走不進崗位,與工作漸行漸遠。所以,學校要讓學生先有勇于嘗試,不怕低就的心態,讓他們懂得正視自己,正視各個行業和崗位,樹立起合理的就業目標,腳踏實地,依托實際。各校要在新生階段就開始有意識地滲透正向就業觀,及時向學生輸送最新的就業相關信息,并適時開展論壇會、就業沙龍等多形式的交流活動,讓學生受到新形勢下的就業理念影響。同時,學校也要加強對學生步入基層的鼓勵,幫助他們認識到自身的能力層次,不再以“將就”的心態看待工作崗位。
(二)通渠道,跟政策。學生能否邁好走進社會的第一步,與校方的就業服務工作是否到位有很大關聯。這是因為校方往往先接觸到就業第一手信息,且掌握就業政策的大方向。學生盡管可以利用網絡媒介來找工作,但是卻如大海撈針,不易把握方向,看不出深諱的信息背后有無陷阱。所以,學校是應屆畢業生就業的主要依靠。盡管當下經濟下行,學校的就業服務依舊大有可為。如學校多參與就業調研,了解市場風向,通過校企廣泛性的合作開拓就業信息渠道,為學生開辟路徑;學校要讓人才培養與教育政策、經濟政策不脫軌,跟住政策指向,多與教育、人社等相關部門溝通,構架起聯動工作網絡,讓學生成為最后受益者。
(三)看需求,找定位。學校和市場存在天然的供需關系。人才供應必須對應市場的需求方能順利助推經濟的運行。而隨著市場需求越發多元,學校的教育也不能謹守傳統,閉門造車,而須看準需求,找準定位。如聯合企事業單位一同研討人才培養方案,甚至可以制定定向培養策略,達成相關協議;鼓勵特色辦學,允許學校著力打造學生優勢,開設有競爭力的教學科目,跟上市場的動向。
“慢就業”本身是中性化的,需要用理性的眼光去分析對策。要科學應對它,還須強調尺度的把握。學生適度的放緩就業,是為經濟運行提供了緩壓劑;而過度消遣在“慢就業”中,就會誤個人發展,誤家國大事。所以,本文提出了樹目標,抓實際;通渠道,跟政策;看需求,找定位幾點對策,希望對解決該經濟現象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