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多多
(江西省武寧縣魯溪初級中學,江西 九江 332300)
批評性學習旨在打破慣性思維,強調積極探究不懂的知識,尋根問源,對已知知識、說法或者定論,要勇于質疑、批評和否定。正如俗語所言:“大疑有大進,小疑有小進。”“學習貴有疑,疑能得教益。”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同樣要培養學生的批判性閱讀思維,大力傳承和發揚我們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不斷促進學生思維的革新,這不僅對學生的語文學習,乃至今后的工作學習都大有裨益。筆者將從以下幾方面闡述如何培養學生的批判性閱讀思維。
傳統的初中語文課堂上就是教師在課堂上講授知識,學生在自己的筆記本上記筆記,教師總是明確地告訴自己的學生,課本上的東西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或者是什么重要和不重要。學生都只是在按照教師的吩咐做事情,從來都沒有懷疑過教師的話是否有道理,只是一味地接受著教師設定的規則。這樣得到的結果就算是再出色,也始終是在一個平庸的圈子里的。若是有一天失去了這個規則,學生也就會失去了自己的方向,所以教師應該讓學生學會質疑。在質疑的過程中就是形成自己的觀點的過程,也是一個主動學習的過程。
例如,在初中的語文課本《孔乙己》一文中,主要講述的是在封建社會生活的孔乙己被科舉制度所毒害,變得麻木不仁的故事。教師一般都會為學生講解在孔乙己身上發生的事情,并且從這些事情上面映射出了什么。這時候教師就可以設置一個提問的環節,讓學生提出自己的質疑。比如,孔乙己是否真的是像教師說的那種人,在文中某些細節中還能否體現出孔乙己的另一面。讓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一件事情,不能只是一味麻木地接受,變成平庸的大眾的中一員。初中階段是學生的思維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所以批判的思維帶給學生的不僅僅是語文課上的收益。
初中語文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教學情境培養學生的批判性閱讀思維,要立足教材文本,充分利用教育資源,為學生創造一個愉悅輕松的學習環境,讓學生能夠高效學習,充分滿足學生的求知欲,讓其在與教師及其他學生的交流中放下包袱,大膽表達。俗話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就是說語文作為一門開放性的學科,不同人對相同的作品有著不同的理解。教師也要鼓勵學生積極創新,培養學生不盲從、不迷信的心理,勇于發表獨到的見解。通過讓學生將自己的觀點與課本知識有機結合,激發學生的學習能動性,打破傳統陳舊觀點的束縛,從而不斷強化批判思維。
例如,一位教師在進行《偉人細胞》的教學時,通過提出一個典型問題“你怎么看偉人的細胞?如何辯證看待不做小事與成為偉人的關系?”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開動腦筋,提出了不少有益的想法,知道做好小事是成為偉人的必要條件,也是將來做好大事的前提。那些在平凡崗位上通過自己辛勤勞動做出優異成績的人都是偉人。典型問題能夠促進學生開拓思路,培養學生積極創新思維。又如,一位教師在教授《敬畏自然》這一課時,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提出一些典型的現實問題,如“為什么現在環境污染這么嚴重?”“破壞生態環境給我們帶來哪些災難,我們應該從哪些地方改善環境?”等,引導學生對現實問題進行思索,強化語文的實踐應用能力,更有助于培養批判性思維。
可見,通過有效閱讀情境的創設,才能促進學生批判思維的提升,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閱讀教學效果。
批判思維中最為重要的一個過程就是對不易解釋的事情進行一個客觀的分析和評估,最后由證據推理出自己的觀點。這樣才能保證了自己思維的有效性,所以讓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也是很有必要的,只有經過了深思熟慮才能看透問題的本質。很多的學生在做一件全新的事情的時候,很容易懷疑自己的能力,并在潛意識里認為肯定會有人做得比自己好,有時候為了避免自己做的事情是徒勞的而放棄,這就是典型的缺乏深度思考。在進行深度思考的時候,就是對于自己和這件事情進行一個整體的評估,讓學生更加了解自己和所遇到的問題。
例如,在初中的語文課本《斑羚飛渡》一文中,主要講述的是老斑羚為了讓小斑羚活下去,甘愿做小斑羚的墊腳石。很多的學生不能理解這樣的事情為什么會發生,而有的教師一般也只是講述文章的內容,并不會對這件事情進行一個深刻的解讀。這個時候,教師就應該讓學生自己單獨地進行一次深度的思考,針對文中的兩種角色來設身處地地進行思考,可以是已經犧牲的老斑羚或者是獲得重生的小斑羚。讓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體會事情發生的所有的因果關系,就會對這件事情更加地了解,這也是對自己的一次鍛煉。
人們通常將批判思維都給出了一個錯誤的定義,認為批判思維就是對任何的事情進行批判,不管這種批判是有理的還是沒有任何意義的。但是真正的批判思維的內涵是人對于生活中的事情理性地進行分析,合理地做出判斷的一個過程。所以在初中的語文教學中,批判性思維帶給學生的是更加嚴謹和廣闊的一種思維方式,在開放思想的過程中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對自己的觀點更有把握,并且采取有效的應對問題的措施。批判性思維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可以讓人的大腦時刻保持清醒,只有腦子清醒的人才能掌握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