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健 李洪琛 程傳勇
(湖北文理學院,湖北 襄陽 441000)
隨著人口的增加和經濟水平的提高,我國生活垃圾產量逐年增;加,相應地,生活垃圾處理能力也不斷增加。2018年,我國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共計1091座,處理能力76.6195 萬噸每天,城市生活垃圾清運量達到2.28 億t。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人口持續增加,現有的垃圾處理設施將逐漸無法滿足垃圾處理量。
將垃圾投放進一個垃圾桶內不進行垃圾分類處理是絕大多數人的處理方式,三線城市居民在垃圾分類的意愿普遍較低,不會花費專門的時間用于垃圾分類。
目前三線城市社區基礎設施建設存在分布不均,大多數集中在主城區,不能夠促進整體的垃圾分類發展。另外,社區對于垃圾分類、環保意識等宣傳不到位,居民普遍缺乏環保意識,沒有垃圾分類意識。
三線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服務業成為其提供就業的主渠道,餐飲業也迅速發展,隨之而帶來大量廚余垃圾,特別是在商場和餐廳,垃圾回收效率較慢,易導致出于那些腐爛變質造成污染。
三線城市垃圾分類起步晚,相對于上海、北京等城市而言,相關法律法規也不夠完善,對于垃圾分類無法進行強制要求,無法對垃圾分類違規行為進行相應處理,這也導致垃圾分類無法收到居民的重視。
三線城市在借鑒上海、浙江、江蘇等省市經驗與強調城鄉一體開展分類的同時,要結合本城市實際發展情況,重點把握城市和農村的差別。根據城市和農村生活垃圾產生特性和處置特點,以簡便易行、群眾容易接受為原則,借鑒一線城市分類方式、經驗為本市生活垃圾分類取名,劃分標準。
可以把全程分類作為一個目標,建立“不分類,不收運”的垃圾分類機制,避免分類投放后出現“先分后混”“混裝混運”的情況。
投放環節:城市生活垃圾箱分為“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廚余垃圾、其他垃圾”,農村生活垃圾箱分為“有害垃圾、可回收物、易腐垃圾、其他垃圾”。在投放時統一垃圾箱標識,以便人們能夠更好地進行垃圾分類。
收集環節:結合分類垃圾箱的布局和分布密度合理設置垃圾分類收集站點,嚴格按照分類收集的標準執行收集工作,從根本上杜絕混裝混運。
運輸環節:各地域要建立和完善運輸系統,避免“先分后混”。按照區域內生活垃圾的產生量,合理確定分類收運頻率、收運時間和運輸路線,配足配齊分類運輸車輛,并噴涂統一規范的標識;
處理環節:建設危險廢棄物集中處理場所,確保分類后的有害垃圾得到安全處置;鼓勵在較大的居民小區推廣分布式就地處理設施,實現廚余垃圾就地處理和利用。
正所謂“觀念一變天地寬”,一時間要改變多年來混合投放垃圾的習慣,對大多數市民而言需要一個時間適應和轉變。面對垃圾分類工作,健全地設施和完善的制度固然重要,但關鍵是在培養市民意識,讓市民形成垃圾分類的生活習慣,這樣才能更好地實施垃圾分類。
垃圾分類要“從小抓起”,可以以動畫的形式制作一些適合小孩子看的垃圾分類知識,將垃圾分類課堂與課后實踐相結合,寓教于樂,電視臺和網絡媒體雙管齊下,力爭“教育一個孩子,影響一個家庭,帶動一個社區”,讓垃圾分類理念在市民心中扎根發芽,這樣就能做到全員知曉從而達到全員參與。
各個不同的主體可以設置所需的有關制度,推進垃圾分類工作,可以結合城市垃圾分類的實際開展情況設置各類獎懲措施,針對不同區域制定不同方案。
物業服務公司:履行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責任人的職責。引導社區居民定時定點地進行垃圾分類投放。
負責垃圾處理的單位:在進行垃圾收運的工作時,對未實行垃圾分類或分類不符合要求的單位及個體工商戶,或多次違規拒不整改的,收運單位應拒絕收運。
商業區:安排專人進行可回收物的回收工作,同時設置一些個人罰款等項目,對一次未按要求進行垃圾分類的人給出警告,多次未按要求者進行罰款處理。
相信經過一段時間的試點經驗,不斷完善與修改相關法律與制度措施,最后能建立一套完整可行的全民參與的垃圾分類管控體系。
三線城市垃圾分類目前處于起步階段,基礎設施、管理制度、法律法規等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三線城市要根據本城市的特點,制定不同的政策。學習其它城市的優點,借鑒他們的長處,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垃圾分類轉運處理管理體系,做到城市生活垃圾的高無害化處理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