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俊 陳宇飛 林憬晨
(1 龍泉市小梅鎮林業工作站,浙江 龍泉 323700;2 道太鄉林業工作站,浙江 龍泉 323700;3 龍泉市城北鄉林業工作站,浙江 龍泉 323700)
我國自2004年開展集體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以來,山林糾紛問題卻頻頻出現,這些問題嚴重阻礙了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向前發展步伐,甚至對山林權屬糾紛調處也產生了巨大影響。為此,進一步完善配套改革制度是正道,它也目前國內新形勢下林業工程事業領域中必須解決好的現實問題。
在新形勢下,我國山林糾紛問題是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特征的。具體來講,其基本特征表現為以下幾點:
伴隨當前我國林木產品市場價值與林地價值的大幅度發展提升,林木價格上升幅度越來越大,相比于之前上升幅度達到3 倍左右(1300 元/m3),而林地租金也隨之水漲船高,上升幅度達到12 倍以上(50 元/667 m2)。在如此暴利驅使下,山林經濟價值也呈現出一路飆升發展趨勢,它所導致的山林糾紛矛盾日益加深,糾紛雙方主要圍繞山林面積、林木種類等等問題展開爭執,而林農、社會團體與企業之間的相互利益爭執也愈發普遍,山林權屬經濟糾紛矛盾異常突出。所以說在國內有關山林糾紛的利益關聯性特征表現是相當明顯的。
由于我國農村土地制度伴隨政策變化異常頻繁,在經歷了土地改革、合作化與人民公社林業三定、四固定的一系列林權制度改革后,國內林地土地分配依然呈現出較為混亂的發展局面。具體來說,我國農村土地制度本身存在管理制度粗糙、分配隨意、檔案資料記載缺失等等問題,它直接導致山林確權工作停滯,甚至出現了歷史檔案難以查找、山林權屬嚴重不清晰、山林糾紛難以合理調處等等問題。總體來說,國內集體林權制度在改革方面出現了時間不統一情況,國內在統一山林勘界、拼圖、確權等方面都出現了矛盾糾紛與不統一問題。
在新形勢下,山林糾紛中雙方主體發生變化,除林農之間產生矛盾以外,也出現了林農與集團、與社會團體、村組之間、鄉鎮之間、縣之間的各種復雜矛盾糾紛。可以說,山林糾紛內容呈現出復雜多樣性,其中對于林地所有權、使用權、歸屬權的確權問題越來越亂。隨之而來的還有收益分配與征地糾紛等等問題[1]。
新形勢下國內山林糾紛困境問題多多,其中首先就是調處依據相對滯后問題,其中存在部分法律條款明顯滯后問題,它直接導致林業規章法律效力偏低、調處難以操作問題的出現。例如某些農戶的水田旱地在山頂上,其土地所有權與山場所有權之間就出現法律權屬矛盾問題,如此導致案例調處困難問題出現,在山林糾紛調處法律依據下未能明確各方需求。再者就是調處機構不夠健全,目前國內從省到鄉鎮是未設有統一的山林糾紛調處機構的,所以他們也不能單獨公開、公平、依法裁決調處基礎設施,如此就導致山林糾紛調處工作無法順利展開。再者就是聯防調處機制的嚴重缺失。例如某些企業在占林地搞建設過程中,專門針對邊界山林糾紛問題進行爭執,在調處調查過程中出現了收集證據困難等等問題,這也增加了調處難度[2]。
在新形勢下山林糾紛問題調處的有效對策主要應該結合以下3 點展開。
要制定專項法律法規規范,聯合林業、檔案局等多個部門制定《山林全書糾紛調解處理法規》,將糾紛解決方法完全納入到山林糾紛問題調處進程中,解決山林權屬糾紛中的某些法律依據問題,有效提升調處法律地位。在該過程中,也要做到對各部門調處職能關系的有效理順,構建聯防調處機制,追求建章立制。就實際工作而言,要做到全方位調處山林糾紛問題。當然,在制定專項法律法規之余也必須做好森林防火工作,強化與森林防火部門之間友誼聯系,為開展跨行業、跨區域山林糾紛調處工作奠定良好基礎。
其次必須理順調處機構,這是為了有效解決調處機構不健全這一問題。在該過程中應該強化調處機構職能,把握調處人員業務培訓,有效提升人員綜合素質。強化相關法律法規管理內容。在該過程中,還必須穩抓調處人員的業務培訓,提高人員工作及綜合素質,建立一套完整的公信力度機制,確保所有工作人員都能參與到調處工作當中,切實引導他們遵守法律法規相關內容,為解決山林糾紛提供有價值依據[3]。
最后必須為山林糾紛建立一套完善的糾紛化工作責任機制,基本上要遵循“屬地管理、分級負責”的基本管理機制,做到誰主管、誰負責,確保各級政府都能投入到糾紛調處處置預案建設當中,共同發揮作用,保證山林糾紛化解工作順利推進[4]。
總體來說,目前國內農村在山林權屬糾紛方面還是存在許多問題的,為了有效解決這些問題,還必須首先保護好森林資源與生態環境,然后從經濟、政策等角度去深度分析相關權屬內容,在維護社會穩定的基礎之上提出各項山林糾紛化解策略,提高農村山林屬地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