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南省邵陽市洞口縣竹市鎮中心小學,湖南 邵陽 422300 2湖南省邵陽市洞口縣竹市鎮陽光小學,湖南 邵陽 422300)
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要讓科學教育更加貼近現實生活,并且要求學生可以將科學中的知識靈活地運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對科學知識的了解更加深刻。“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但目前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普遍存在低效性,降低了科學課堂教學的效率。而模擬生活化的課堂環境,通過把教材內容與學生生活進行鏈接、拓展,能使學生在無拘無束、輕松愉快的生活場景中交流思想、表達感情。因此,我們應合理應用生活化教學模式,提升小學課堂教學質量、促進小學生綜合素質全面培養。如何實現科學教學的生活化,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探究作為科學教學的重要與核心,教師要重視讓學生們自己親身去感受科學探究的整個過程。可以通過設立相應的生活情境,激發他們的學習樂趣和積極性,使得課堂的情境與實際生活相關聯起來。
比如,對著電視畫面拍照時要想提高照片清晰度,需要將照相機閃光燈與室內照明燈關閉,避免出現反射光影響。因為閃光燈和照明燈在電視屏上的反射光會干擾電視畫面的透射光。教師們可以讓學生們課后去進行探究和實際操作。還有,學習完《認識一袋空氣》后,教師結合生活實際展開教學。小學生在炎熱的夏天都喜歡吃冰淇淋,教師可以問他們冰淇淋周圍冒的“氣”是什么原理?然后再向他們進行講解。冰淇淋冒氣是因為外界空氣中有不少眼睛看不見的水汽,碰到很冷的冰淇淋時,一遇冷就液化成霧滴包圍在冰淇淋周圍,看上去似乎是冰淇淋在“冒氣”一樣。用這樣的與教材相關聯的生活情景出發,然后再慢慢引入到新課的教學中,他們就會感到學習輕松了許多,也會對實驗設計感到有興趣。
在科學探究中,探究材料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學生進行科學探究必然要借助一定的探究材料,這是實現小學生科學探究過程的必須條件。在科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選擇貼近實際生活的材料,這樣會激發他們的興趣,進而會主動自愿的加入探究活動,推動科學探究的有效開展與進行。
僅僅只有課內的教學不能夠滿足教學的需求,課外的科學教學探究活動也是有展開的必要性的。這樣能更好的提升和培養學生們的科學探究能力,所以課外的探究活動也要與生活結合,不能夠脫離實際生活,進而使課內外相結合,互相影響和促進,建立立體的學習模式。學校和我們所生活的環境都是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這里面都蘊含了許許多多的科學資源,教師和學生們要善于利用這種資源,進而豐富學生們的閱歷,提升科學素養。
科學這門學科自從誕生以來,就在生活中得到了頻繁的運用。在科學的教學中,一直都是圍繞日常生活來進行教導。教師為學生布置課堂作業,目的是為學生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小學科學并不是一味地讓學生獲得成績的提升。成績固然重要,但是讓知識相伴生活豈不是會更好嗎?教師在為學生留課堂作業的時候,更應該讓作業與生活聯系在一起。這可以讓學生將學習到的知識運用到日常的生活中,也可以使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科學素質得到提高。
教學不單純局限課本知識,尤其是自然學科,生活中自然科學現象無處不在。而家和學校是學生活動的兩個主要場所。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自己周圍的環境中尋找科學資源。雖然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家庭環境,但是都可以在家里發現可以研究科學資源。比如家里養的小寵物、種植的各種花草盆景甚至家里有趣的小擺件等,每一種物品都蘊藏著發展規律和科學知識。除了家里,校園是學生第二個主要活動地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一些在校園可見的科學現象,讓他們體會自然科學充滿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引導學生養成善于觀察、積極探索的習慣。
生活化教學可以幫助教師將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利用生活常見的想象,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讓學生去親身感受科學現象,主動探究蘊藏的科學知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學習“光的來源和傳播”時,教師可以設計幾個提問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去思考并找尋答案,比如,“哪些物體會發光,這些都是光源嗎?”,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進一步引出“光源”的概念;另外,教師可以通過實驗解析學生原有的認知誤區。比如,“所有的發光物體都叫光源嗎?”,“為什么鏡子會發光不屬于光源呢?”,通過生活現象引入科學知識,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教師還可以對學生生活中經常見的現象提出問題,讓學生去思考科學原理。比如“為什么螢火蟲會發光?”“雪糕為什么會冒煙?”“為什么灌滿水的瓶子不易破?”這些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問題蘊藏著很多的科學道理,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及求知欲。
總而言之,在今后的科學教學中,我們要處處與生活實際結合起來,讓教學素材來源生活,教學過程聯系生活,教學效果服務生活。這樣,必將最大限度地激發起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