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學軍小學之江校區,浙江 杭州 310024)
教師體態語言是體態語言中的一個分支,它有比較明顯的職業特征。從事一般職業的人,在生活中所用的體態語言相對隨意。比如和朋友見面會握手,微笑點頭,這些動作并沒有提前設計好,而是很隨意的動作。但是教師不一樣。教師在課堂中,是學生目光的聚集點,一顰一笑對學生都有潛在的影響。因此,教師對自己的體態語言就要有所控制。并不是所有的體態語言都能在學生面前隨意的表達出來。教師要有選擇性的使用體態語言。比如在課堂上打哈欠,無精打采,抓耳撓腮這類動作就要少出現。相對于一般人的體態語言,教師體態語言的不隨意性就凸顯出來了。
教師的體態語言還有明顯的學科性。并不是所有學科的教師都會使用相同的體態語言,也是不所有學科的教師使用體態語言的頻率都一樣。不同學科,不同的教學內容都需要使用不同的體態語言。“語文、政治、德育等文科類課程,教師一般用口頭語言表述為主,輔之以體態語言,起到摹擬形象、情境再現、演示情節、增強形象的作用”體態語言使用頻率不是特別高。“數學、化學、物理等理科類課程,教師所使用的體態語言多具有突出的說明色彩,以展示原理、說明事物為主。”主要是為了使抽象的原理具體化,便于學生理解。而在音樂學科、舞蹈學科中,體態語言使用的頻率較高,教師常會體態語言進行示范,讓學生模仿。而口頭語言反而是放于第二位,起提示、說明的作用。
教師肩負著培育國家新時代接班人的重任,不僅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更是一位傳遞知識的指導者。在課堂中正確的使用體態語言,能把學生的聽覺和視覺結合起來。使學生的感官受到最大程度的刺激,并讓他們接受到最多的知識信息。本文將教師的體態語言分為四類。
俗話說:眼睛是人類心靈的窗戶,是通向人們內心世界的隧道。從眼睛中流露出來的情感就是眼神。一個人的眼睛可以傳達信息。眼睛是我們面部器官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我們人體的感覺器官。“據統計,外界的信息約有 80%是透過眼睛傳入;同時人又憑借眼睛和外界建立聯系,目光是重要的情感傳遞媒介。”本人認為教師的眼神在課堂上的重要性是通用于各個學科的。在教師的眼神表達中,不同角度的視覺,不同長短的視線,不同時長的注視都傳達了不同信息。
例如《高等院校音樂教育專業實習課教程》小學一年級下冊中的第七課,學生跟著教師的琴聲在教室中走動。教師用夸張的眼神左顧右盼,目光飄忽游移。接著教師口里說:“街上人那么多,我的朋友到哪里去了?”然后突然停下,眼睛看向遠處的一個學生,當學生接收到教師的目光后,佇足和教師招手問好。這就是一個訓練學生對教師眼神捕捉的練習。
在課堂中教師注視學生時間的長短也可以傳達信息。一般來講,在課堂上教師不會把目光一直停留在某一個學生身上。而是四處環顧,照顧到每個孩子。但在課堂中若有學生走神,教師往往會注視那個學生直到他緩過神來繼續聽講。當一個學生上課表現很好時,老師也會用贊賞的目光在他身上多停留幾秒以表示對他的肯定。
“研究表明,眼神的運用經常涉及教師行為效果的問題,凝視的形式和次數對課堂管理和課堂教學是十分重要的。”
面部表情一般是指通過人的口部肌肉,面部肌肉和眼部肌肉的變化來表達人的情緒。人的面部表情也是一種無聲的體態語言,有時它比語言更準確,更真。每一個面部表情都隱含著人的一種情緒。比如高興時,人的嘴角和眼角都會上揚;心情低落時,眉頭會緊鎖,巴會下垂,等等。“美國的傳播學家梅拉比安曾給出這樣一個公式:溝通=語言信號(7%)+聲音信號(38%)+面部表情(55%)。從他的這個公式可看出人的面部表情在人與人的溝通間占了一半還多的比例。”
那么在教師的體態語言中,面部表情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師在課堂中的面部表情蘊含著大量的信息的。在課堂上,只有老師的面部表情生動,才有可能講出最動人的語言,感染學生,激發他們對學習的熱情,也有助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教師的面部表情有時候比教學時的語言還來的直接、有效。例如,上課鈴響了,班上的學生都還在嬉戲打鬧,沒有做好上課的準備。這時教師都不用開口說話,只需要站在教室門口,用嚴肅的表情看著學生,只要學生一看到老師這副表情,便會坐好準備上課。在課堂上,應給予主動回答問題的學生以親切的微笑,他們就會很有自信的回答問題。當學生回答問題不夠流暢時,教師也應給予期許的表情鼓勵他們。當學生回答問題很出色時,教師更應給予贊許的表情,從而激發他們回答問題的積極性。當然,當學生違反課堂紀律時,教師也應用嚴厲的表情提醒。
有人說教師也是一名表演者,教師的面部表情會隨著教學內容的變化而變化。要是從課堂的開始到結束都是一成不變,那么學生會感到乏味,注意力容易渙散。但是教師的面部表情也不可變化的太快,太夸張。否則學生會覺得老師難以捉摸,從心底里抵觸老師。
總的來說,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合理,恰當的運用面部表情,從而做到教學相長,使課堂和諧融洽。
肢體動作是指從人的四肢,頭部,頸部,腰,胯等部位發出的動作。人們能形象的借助肢體動作來表達情感,進行溝通。比如,表示贊賞肯定時拍手,生氣時跺腳,痛苦時捶胸,無奈時攤手等等。在教學中,肢體動作可以使教師的教學更加形象化。“在小學階段的所有學科中,音樂學科對教師的肢體語言要求最高,音樂教師在課堂上使用肢體語言的頻率大大超越了其它學科。在此,本文結合音樂教師在音樂課堂上對肢體動作的運用,對音樂教師的肢體動作做詳細的分類。
1.手勢
手勢是通過手指,手背,手掌的運動來傳達信息。本文認為在音樂課堂中有兩種重要的手勢。第一種是由匈牙利音樂教育家約翰·柯爾文發明的柯爾文手勢譜。他借助了 7種不同手勢的高低位置來表示 7個不同的音階唱名。把這幾個音具體的表現在不同高低位置上。幫助學生建立音高概念。教師在音樂教學中可以利用柯爾文手勢訓練學生的內心音樂聽覺,訓練學生對音樂片段的記憶,還可以做同主音調式轉化練習等等,豐富了上課形式。第二種是提示性手勢。如在歌唱教學中,特別是在訓練長音,若學生唱的偏高或偏低,老師往往不會打斷學生,而是用手指往上或往下指,代表某個音需要唱高些或唱低些。再如,學生在唱音列時,最后一個音往往會偏低,這時教師往往會做雙手向上托起的動作,表示讓學生托住這個音別往下掉等等。
2.聲勢
聲勢是指通過拍身體各部位發出的聲音,同時也包括捻指,跺腳等動作。教師在音樂課堂中運用聲勢,可以讓學生更多的了解自己的身體部位。而且一些聲勢還可以代替一些特殊的聲音。如用力拍地可以代表雷聲,快速搓手可以表示莎莎的雨聲等等。一些聲勢的音響還可以與音樂素材相結合,讓學生對音樂素材有更具體的體驗。讓學生跟著音樂做聲勢,可以讓學生更加專注的聽音樂,增強學生的恒拍感。
3.指揮
音樂課堂中的教師往往會將指揮運用于歌唱,合唱教學中。教師用手臂、手腕、手指來表示音樂的速度、節拍、力度、情緒、節奏等等。學生通過對教師動作的觀察來表現音樂。學生通過觀察教師指揮動作的變化而改變對音樂的表達。
4.律動
律動是指用身體的各種簡單動作來表現音樂。人類身體對音樂的反應是本能的。教師可以用律動來表現音樂中的一些重要元素,讓學生對音樂有更深的了解。比如用身體表現音樂的強弱變化、音樂的走向、音樂的結構等等。教師也可以在音樂課中用律動的方式引導學生理解音樂作品,讓他們自然的參與到音樂中,把學生的聽覺和動覺聯系起來。最大程度的刺激學生,讓他們獲得更多的音樂信息。
本人通過教師在音樂課堂中對體態語言運用的現狀以及學生的反應總結出幾點教師體態語言的作用。
第一,教師體態語言在教學中適當的使用對學生有極大的感染力,學生們會情不自禁的被教師吸引,無論是哪種體態語言都可以影響學生情緒以及影響他們對課堂內容感興趣的程度。學生們還會自動的模仿教師的體態語言,將這些體態語言用于自我音樂表達中。本人所觀摩到的音樂課中,教師體態語言豐富的課堂,課堂氣氛比較活躍,學生參與度較高。
第二,教師體態語言在音樂課堂上的運用可以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有助于提高上課的效率,降低學生的錯誤率。在小學低年級的音樂課堂中,學生的注意力普遍只有 15~20分鐘。教師需要想各種辦法,盡量提高學生的注意力。但是學生除了容易注意力分散之外,還特別容易被新鮮事物所吸引。那么除了教學內容,教學方式,以及多媒體的運用之外,教師的體態語言也是一種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的途徑。教師改變一種體態語言對學生來說就是一種新的刺激,多多少少都能延長學生注意力集中的時間。
第三,教師的體態語言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記憶。特別是在歌唱教學中記憶歌詞的部分。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基本都以機械記憶為主,他們一般是通過死記硬背記下歌詞的。所以為了讓學生更好更快的記憶歌詞,教師可以通過自己的體態語言來幫助他們。把歌詞的意思用動作表現出來,學生可以根據這些動作背記歌詞,把視覺和聲覺相結合起來,更好更快的背唱歌曲。
第四,教師體態語言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體驗音樂的各種元素。在小學低年級音樂課堂中,當教師在教授音樂元素(力度,速度,音高等)時,可以利用體態語言來幫助學生。這個階段的學生基本上都以具體思維進行思考。所以對于音樂中一些抽象的概念,教師就可以用體態語言將它們具體化。用一些學生們能直接理解和接受的方式來輔助學生更好的體驗,學習音樂的各要素。
體態語言作為人際交往中一種特殊的方式,它的作用和功能是有目共睹的。作為一名音樂教師,對于自己在課堂中所需要的體態語言應該有一個基本的認知。特別是年輕并且沒有太多教學經驗的教師,往往意識不到教師體態語言在音樂課堂中所起到各種作用。在教學中遇到困難,也想不到可以用一些體態語言來解決問題。本人在實習過程中,通過看課以及結合自己的實習經驗,深深的體會到教師的體態語言貫穿于課堂的每一個環節,教師的一個小表情,小動作的改變都會讓學生感受到音樂情感的變化。希望音樂教師們能夠重視這方面,在教學中正確使用體態語言,把課堂中所需要的體態語言也當作備課的一部分,更好的使用體態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