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寧市虎臺中學,青海 西寧 810000)
在初中化學課程教學中,要想基于生本理念進行問題鏈教學,教師首先須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緊密貼合學生的實際水平設計科學恰當的問題,真正落實生本理念。因此,初中化學教師在運用問題鏈教學方法時,應根據教學內容與知識重難點,并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與生活經驗,因地制宜地創新思路,設計出符合他們發展特點、智力水準和學習需求的問題,借此組建問題鏈,使其對解決問題充滿興趣與熱情,從而推動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
比如,教學“空氣”一課時,教師用問題導入:人類生活的環境中有空氣,也離不開空氣,但是空氣看不見、摸不著,有什么方法能讓人感覺到空氣的存在呢?要求學生根據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自由討論并回答問題,嘗試設計實驗,將他們的視線轉移至新知識中。接著,在多媒體課件中出示拉瓦錫研究空氣成分所用的實驗裝置的圖片,簡單講述拉瓦錫發現空氣組成的化學史,讓學生思考:拉瓦錫在實驗過程中如何發現氣體減少了1/5?通過搶答鞏固舊知識,為學生學習新知識奠定基礎。之后,教師仿照這一著名實驗來嘗試測定空氣中的氧氣含量,提問:這些儀器的名稱是什么?集氣瓶中有物質嗎?誰能說出空氣的成分有哪些?指導學生連接裝置操作實驗,并給予適時指導,搭配問題:在實驗過程中,你看到了什么現象?原因是什么?組織他們分析并交流所看到的現象,得出結論。
這樣,教師始終貼合學生實際進行問題鏈教學,使其在觀察與討論中發現、提出和解決問題,培養他們科學觀察、分析問題與規范表達的能力,秉持嚴謹務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初中化學教學中,學生的化學基礎、成長環境、生活條件等均有所不同,以至于他們之間存在顯著的個體差異。這就要求在生本理念下的問題鏈教學中,初中化學教師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差異性,設計難易程度不一的問題,讓問題鏈顯得具有層次性,使學生都找到適合自己需求的問題。所以,教師要由淺及深、由易到難地設計問題鏈,突出問題的梯度性,讓學生在問題引領下逐步構建完善的化學知識體系,提升他們的化學學習能力。
例如,教學“酸和堿的中和反應”一課時,教師先在課件中展示腌制的松花蛋圖片,講述下述內容:松花蛋在腌制中產生堿,吃起來有澀味,蘸少量醋食用,澀味就會消失。之后,設置疑問:澀味消失的原因是什么?教師引領學生提出假設:堿和酸能發生化學反應。接著,教師演示實驗:往少量的氫氧化鈉溶液中滴加適量的稀鹽酸,要求學生觀察現象,同時提升問題難度:沒有明顯現象能說明氫氧化鈉與稀鹽酸沒有發生反應?如何證明反應已經發生?讓學生思考和交流,聯想到可用指示劑紫色石蕊或無色酚酞,組織學生討論和設計實驗方案:NaOH溶液(無色)→滴加酚酞溶液→溶液變為紅色→滴加鹽酸,震蕩→溶液紅色慢慢消失,小結:鹽酸和氫氧化鈉發生了反應。之后,教師繼續增加問題難度:為什么酸和堿能夠發生反應?反應前后,溶液中分別有哪些粒子?帶領學生深入分析中和反應的原理。
上述案例中,教師運用問題鏈教學時提出難易程度不一的問題,讓各層次的學生均擁有明確的思考方向,使其在相互討論中逐步理解中和反應的原理,促進學生共同進步。
在初中化學教學過程中,為實現生本理念下的問題鏈教學,教師要始終以學生為中心,巧妙設計一系列啟發性的問題,突出問題鏈的開放性,為他們提供廣闊的思考空間,使其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互動中分析和解決問題。因此,初中化學教師運用問題鏈教學模式時,先要設計一組啟發性問題,再組織學生獨立思考、小組討論、集體討論,使他們主動參與到互動交流中,使思維發生碰撞,分享對問題的見解,在合作中解決問題。
例如,教學“分子和原子”一課時,教師把一瓶香油放在講臺上打開瓶蓋,將一勺白糖放入一杯水中,啟發學生思考:為什么會聞到香味?白糖為什么會消失不見?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現象著手,誘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接著,演示品紅擴散實驗,提問:在靜止的水中,品紅為什么會擴散?啟發學生結合實驗現象討論,引導他們在活動中小結:物質由分子與原子構成,確立新的物質觀。之后,讓學生用手對著臉輕輕扇動,親身感受分子對臉沖擊的感覺,提問:肉眼看不見的分子真實存在嗎?使學生結合教材圖片想象分子的存在,借助圖像進入微觀世界,并追問:這些分子有什么特點?鍛煉他們的分析和推理能力。隨后,教師演示氨水在空氣中擴散并與酒精和水混合的實驗,啟發學生猜想:為什么杯子中的溶液會變紅?10ml酒精和10ml水混合是否變成20ml?讓他們認識到分子之間有間隙。
上述案例中,教師借助一系列實驗引出一組啟發性的問題,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思考與互動中,培養他們的想象能力、歸納能力和思維能力,幫助他們樹立新的物質構成觀點。
總之,在生本理念的指導下開展初中化學問題鏈教學實踐,教師應充分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結合具體知識精心設計具有實際性、層次性、啟發性和生活性的問題,靈活組建問題鏈,全面發揮問題的導向作用,逐步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與化學知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