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月華 (重慶師范大學)
約翰·亨利希·裴斯泰洛齊是近代瑞士著名的民主主義教育家。裴斯泰洛齊教育心理學化的思想是其本人關于人的和諧發展論、要素教育論、簡化的教學方法以及初等學校各科教學法的重要理論基礎。筆者針對其思想中教育心理學化理論方面進行研究總結,分析它在中國音樂教育事業發展中的意義及影響,探析它對我國音樂課堂教學設計上的啟發意義。
裴斯泰洛齊認為,只有認真探索和遵循兒童的心理活動和心理發展的規律性,才能取得應有的教育和教育效果。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培養孩子的認知能力是最有成效的,也最能喚起孩子內心的欲望和興趣。
裴斯泰洛齊提出了直觀性教學原則、循序漸進原則。在教學過程中,除了應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之外,也應以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以及生動的教學形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內心讓他們產生自主學習的意愿。
裴斯泰洛齊認為,教育者應適應兒童的心理時機,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使學生們懂得自己教育自己。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各個環節環環相扣、關系密切。在不斷的主動積極實踐中,來提高有利于終身發展單位音樂能力。
探討裴斯泰洛齊教育心理學化思想對音樂教學的啟發意義,首先要理清裴斯泰洛琪的教育心理學化思想與我國音樂教育的關系。對于裴斯泰洛齊教育心理學化思想與音樂教育的關系,筆者認為可立于新課標的角度進行思考。
音樂課程性質體現在人文性、審美性、實踐性三個方面。在音樂課堂中,學生以通過老師引導下的自主實踐性學習,了解、認識、學習人文性的音樂,從而獲得審美性的體驗。裴斯泰洛齊的教育心理學化思想中無論是從調動兒童的自我能動性和積極性方面還是從另外兩個方面都能體現出新課標所要求的實踐性。
筆者將從新課標課程基本理念的以下三個最主要的方面探討其與裴斯泰洛齊思想的關系:
1、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課程基本理念中指出:“興趣是音樂學習的根本動力和終身喜愛音樂的必要前提”。裴斯泰洛齊十分注重兒童興趣的培養,他認為,培養學生的興趣是進行有效學習的前提。這也就順應了他教育心理學化思想中的“適應兒童心理發展”。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培養孩子的認知能力是最能喚起孩子內心的欲望和興趣。
2、強調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造。裴斯泰洛齊說教育要調動兒童的自我能動性和積極性。這就和新課標的這一基本理念不謀而合了。在音樂課堂的諸多環節中,例如演唱、創編、即興表演,教師都應積極引導學生去進行藝術實踐,主動創造。
3、突出音樂特點,關注學科綜合。裴斯泰洛齊說,教育內容、教育原則、教學方法都應心理學化。在音樂課程基本理念中強調,要關注音樂藝術的時間性、表演性和情感性特征,并在教學過程中加以強調和體現。這就要求,無論是在音樂教學的內容上、原則上、方法上都應講究綜合,綜合音樂與其他教學領域。例如,音樂與詩歌、音樂與心理學等各個藝術以及非藝術門類的綜合。將各個藝術門類綜合到音樂教學內容中,將心理學等非藝術門類綜合到教學方法、原則上,從而深化學生們對音樂的理解與體會。
音樂是一門極富有創造性的藝術,音樂能夠與各個不同的學科有機結合起來。正如裴斯泰洛齊的教育心理學化思想所闡述的,教育要必須適應學生的心理發展,教師應把教育內容、教育原則、教學方法心理學化,走進學生心里,引導學生創新學習,從而達到學習的目的。
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認真探索和遵循兒童的心理活動和心理發展的規律性。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培養孩子的認知能力,喚起孩子內心的欲望和興趣,達到教學教育效果。
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以及方法的設計上都要做到心理學化。站在學生的角度,探索學生的心理過程、心理規律,循序漸進的去學習。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豐富精神生活,達到審美的教學目的。
在音樂教學設計中關注學科綜合,鼓勵學生創造,通過豐富學生的形象思維,開發出學生在音樂以及其他方面的創造性潛能。
音樂是一門極富有創造性的藝術,音樂能夠與各個不同的學科有機結合起來。裴斯泰洛齊的教育心理學化思想能對音樂教學起著推動甚至指導性作用。在結合新課標的前提下,學習裴斯泰洛齊的教育心理學化思想,使教學內容、教育原則、教學方法心理學化,是音樂教育活動適應學生身心發展,鍛煉出學生體驗美、感受美、創造美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