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容 (福建省莆田市城廂區東海中心小學)
體態動律最早是由達爾克羅茲提出的,在實際音樂教學之中,要求學生仔細傾聽音樂,并且借助各種律動形式展現音樂,提升學生音樂體驗和表現能力。現將體態律動教學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進行教學,形成一個系統化教學體系,為學生展示動態教學內容,提升小學音樂教學質量。
體態律動教學是一種有效教學方法,是由瑞士最早提出的,是將人的身體動作和情感等結合起來,自然而然形成一種有節奏感的音樂內容和動作,將音樂以動態形式展現出來,當學生聆聽到音樂時會做出相對應的動作和表情等。達爾克羅茲說過,音樂教學需要和身體結合起來進行,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生感受能力以及反應速度,進而可以提升學生音樂體驗能力[1]。
首先,體態律動能夠最大限度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學習主觀能動性,加深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和掌握,使得學生更愿意自覺掌握音樂內容,自覺性加入到音樂活動之中。其次,體態律動音樂教學可以將理論知識不斷轉化為生動、形象的音樂知識,使得學生掌握更加具體和直觀的音樂知識。最后,將其使用在音樂教學中,可以轉變教學模式,提升中小學音樂教學趣味性和直觀性,為學生營造輕松教學氛圍。
第一,運用體態律動感知節奏的變化?!冻呐摹肥呛衔乃嚦霭嫔缛昙壣蟽缘囊还澔顒诱n。該音樂由希臘兒歌《夏》改編而成,歌曲重復四次“X X | X X | XX XX | X X|”的節奏型,要求學生能掌握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還能準確地唱出八個唱名。在本課中,學生先進行體態律動,當聽到四分音符的時候用“走路”的動作體現,當聽到八分音符的時候用“跑步”的動作表現,通過體態律動感受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的音樂效果。再將體態律動與游戲情境相結合,請八位同學上臺表演。通過以上的體態律動,學生能較快地區分和掌握八分音符、四分音符的節奏,還能在游戲中獲得快樂。
第二,運用體態律動創編節奏。教師要善于依據音樂內容為學生編制一個節奏進行學習,引導學生使用肢體動作進行訓練和實踐,為學生營造活躍教學氛圍,加深學生對音樂節奏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唱唱拍拍》的基礎上,創編節奏游戲。隨著人數的增加,音樂節奏會不斷變復雜,會從原來的固定的音樂節奏不斷變化,學生可以隨意發揮,改變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位置,臺下的學生要隨著臺上學生拍出的節奏讀出節奏,以實踐形式將音樂節奏直觀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得學生對音樂節奏掌握更加具體和快速。
在學唱歌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歌曲的風格特點和教學的重難點,巧用體態律動引導學生感受旋律的走向、節奏的變化、音樂的風格等,加深學生對音樂的理解。例如:《打秋千》。充分考慮到三年級學生活潑好動、愛表現的年齡特點,本課以體態律動貫穿教學始終。在學唱歌曲時,師生邊聆聽音樂邊做“推秋千”的動作,感受歌曲的情緒。接著師生探討“推秋千”的要領應是“第一下用力推,其它時候輕輕推才能讓秋千蕩的又高又安全,”從而引出歌曲四四拍子的強弱規律,學生模仿表現“推秋千”,重點感受強弱規律。
以往教師為主導,學生一味的觀看音樂表演,傾聽音樂內容,學生對于音樂的內部感受和情感掌握不夠詳細,因此可以用體態律動進行教學??筛鶕魳氛宫F內容以及情感的變化,應用不同的體態律動,使學生對音樂具更深層的理解,體會音樂中的情感。《賽馬》是湘教版三年級上冊的教學內容,是一首二胡獨奏曲,樂曲由我國的著名音樂家黃懷海創編,通過三個音樂主題展現了蒙古人民在節日里賽馬歡騰的熱鬧場景,歌頌蒙古人民對生活的無限贊美之情。在教授本課時,生聆聽音樂主題一并用“騎馬”的體態律動參與音樂表現,讓學生圍城一座座的蒙古包,在蒙古包的旁邊“騎馬”歌唱,并用腳上的動作模仿密集的馬蹄聲,感受第一主題堅定的強音和急促的音型的創作特點以及賽馬場上烈馬奔騰,眾人狂歡的熱鬧的景象。再用“雄鷹飛翔”的體態律動,體驗第二主題旋律悠揚、節奏拉寬的創作特點,學生在音樂里張開雙手如在一望無際的藍天里張開翅膀翱翔的雄鷹一樣,音樂將學生們帶到美麗的草原上,感受聚會時的美好與對生活的贊美之情。
體態律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具有不可忽視的價值和作用,可以幫助學生更加深入掌握音樂知識,提升學生自身創造力和理解能力,在音樂教學中感悟更多道理和價值,以此不斷提升小學生自身音樂素養,促進學生進步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