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迦熙 (延邊大學藝術學院)
外國歌劇產生于17 世紀前后,而中國歌劇產生于20 世紀初期。兩者本質相同,都是注重歌唱技巧和音樂元素的舞臺戲劇表演形式,中國歌劇也或多或少借鑒了外國歌劇的一些技巧。但是,由于發展時間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等因素,兩者在一些方面還是存在許多差異的,本文以這種差異為主要研究視角,對中外歌劇展開了研究和探討。對于中西方歌劇進行比較研究,能夠使得中國歌劇藝術創作者和表演者更加直觀的感受到中國歌劇的獨特之處和發展方向,同時也能夠更加了解西方歌劇的特點和優勢,從而更好的發揚中國歌劇特色、借鑒和學習西方歌劇的優勢。
中國歌劇與外國歌劇一樣,都是集歌唱、樂器、表演、文學等為一體的綜合性舞臺藝術表現形式。兩者都是戲劇表演和歌唱表演的融合,從這個認知層面來說,兩者的基本要素是相同的,都是“唱出來的戲劇”,都擁有著非常強的感染力和舞臺效果[1]。
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兩者在認知層面也存在較多的差異。中國歌劇在題材的選取方面具有較強的民族性,依托于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國民間習俗、社會經濟環境和政治歷史背景,如《竇娥冤》、《草原之歌》、《江姐》等。由于中國歌劇發展的時間較短,一些中國歌劇在創作上也借鑒了一些西方作曲的技法,如《白毛女》,但是這部作品也融入了很多中國戲曲元素,且講述的故事也是中國民族特有的故事情節,表達的是民族情感。而西方歌劇的題材選取方面則主要結合了當地的歷史傳說和經典著作,如《茶花女》等。總而言之,兩種歌劇在劇情上分別反映了中西方不同的民族經歷、社會觀念和審美標準[2]。
中西方歌劇在情感表達形式上存在較明顯的差異。中國歌劇的情感表達落腳點以“劇”為主,即往往是通過情節上的戲劇沖突來渲染情感,帶動觀眾的情緒,在整個過程中用,歌聲更多的都是用來烘托劇情的,人物形象往往是通過燈光、舞蹈等來塑造。而西方歌劇的情感表達落腳點以“歌”為主,它們往往會強調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個體內心情感的表達,往往會為每個主要角色都設計一段特有的旋律或者唱法,當人物一出場,背景音樂一放出來,觀眾就被帶動著逐漸進入這個人物的情感世界,進而去感受劇情。除此之外,西方歌劇被西方人視為高雅藝術,因而其情感表達形式更加強調高貴優雅,因而很多西方歌劇以美聲唱法為主。
中西方歌劇的區別基于中西方語言特點和文化的區別而形成。中國歌劇用漢語來表述,漢語不論是發音特點還是情感表達方式都與美聲唱法大相徑庭,漢語歌曲的唱法往往以抒情為主,而不是敘事,通過歌曲的韻味、聲調、節奏來傳達各種情感,很多中國歌劇都融入了中國戲曲的唱法技巧。西方歌劇則用意大利語、英語等西方語言來表達,以美聲唱法為主,美聲唱法能夠突出這些語言的特色,如能夠用高音來呈現多元音節的詞匯。除此之外,基于語言、觀念和文化的差異,中西方的視聽習慣和偏好也存在差異,中西方歌劇在譜曲結構上面也存在明顯的區別。中國歌劇的譜曲結構是以重唱、合唱、舞曲的結構來譜曲,全劇往往會貫穿詠嘆調。而西方歌劇在譜曲過程中是以人物來劃分音域的,根據不同人物的舞臺形象和個人音色特質,將不同的人物定義為“男高音”、“女高音”等,并基于此進行旋律的譜寫。
隨著中西方文化的溝通和交流的不斷加強,從發展特點上來說,中西方歌劇呈現出融合的趨勢,如借鑒了西方歌劇形式的《霸王別姬》。但是,中西方歌劇的發展特點和方向也存在著一些區別。中國歌劇雖然承襲了西方歌劇的一些技法和形式,但是在未來的發展趨勢上,則更加凸顯出中國的文化和特色。首先,中國歌劇還處于發展階段,在表達方式和技法上越來越多的融入了各類中國戲曲的元素,使得中國歌劇的表現形式更加多元化。而西方歌劇則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的模式,其發展就是建立在這種固有的模式和技法的基礎上的一種自我完善,所以發展種類相對單一。其次,中國歌劇在情節上隨著中國現代社會的觀眾的需求發展,進一步反映和凸顯中國的文化特色、民族特色和社會時代特色。而西方歌劇則也會進一步反映西方的社會文化和藝術風格。最后,中西方的審美標準在不斷變化,中國越來越尊重個性化、多元化的審美標準,但是從大眾審美的標準來看,兩者還是存在很大的差異,中西方歌劇的創作也會分別適應當地的審美標準,體現出明顯的審美差異。
中國歌劇與外國歌劇的本質和基本要素是一樣的,都是戲劇表演和歌唱表演的融合,都擁有著非常強的感染力。隨著中西方文化的溝通和交流的不斷加強,中西方歌劇呈現出融合的趨勢。但是,兩者也存在許多差異,這種差異從認知層面、情感表達形式、唱法和譜曲、發展特點等多個方面體現出來。兩種歌劇在劇情上分別反映了中西方不同的民族經歷、社會觀念和審美標準。中國歌劇在唱法上更加多元化,傾向于通過情節上的戲劇沖突來渲染情感,通過歌曲的韻味、聲調、節奏來傳達各種情感,而西方歌劇以美聲唱法為主,強調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個體內心情感的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