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芬
(貴州省畢節一小,貴州 畢節 551700)
孔子提出“因材施教”是指根據學生自身的實際情況進行相應的教育,也就是說,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進行針對性的教育,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化的人,具有不同的身心發展特點。由于大多數心理有問題的學生學習成績較低,教師應在課堂上為他們制訂一套新的標準。例如,減少家庭作業的難度,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當這些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要客觀地了解情況,耐心地引導,減少對他們的要求,當作業完成后給予鼓勵和表揚。教師應根據學生的現有水平,尋找合適的學習方法,突破最近發展區,提高自身水平。羅森塔爾的期望效應對學生的學習和減少問題行為有一定的影響,但教師對學生的期望應與學生的能力水平相一致,在全面了解學生的基礎上,不應盲目地對所有學生提出相同的要求。一般學生會認為老師喜歡成績好的學生,而對于成績差的學生,老師則忽視或嚴厲批評。傳統的班級管理中,教師對學生的評價還取決于學生的學習成績,這導致一些學生被教師忽視,他們的潛能沒有被教師挖掘。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將人類智能分為八類,我們的教師只注重學生的數學和語文兩種智力,而忽視了其他智力的發展。因此,教師應充分發掘學生的優良素質,這些學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發展潛力,應該激發他們的潛能,促進他們向良好行為轉變。教師要公平對待每一個學生,關心和愛護每一個學生,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增加他們的成功體驗。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就學生而言,教師應當努力成為其精神和情感生活極其豐富的榜樣。”小學生已逐漸增強了獨立意識,他們不再滿足于老師“填鴨式”的滿堂灌的說理,他們不滿意教師高高在上的優越性,與學生之間的不平等關系。現在許多老師對學生進行教育時,大多數教師都采用說教、談話或嚴厲批評的方式,往往效果甚微。由此可見,教師的舊教育習慣已不再對學生產生實質性影響。因此,教師應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素質,培養個人能力,增強創新意識,使自己擁有廣博而深刻的知識,作為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基礎。作為學校人際關系的核心要素,和諧、民主、平等、自由的師生關系有利于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的形成,更符合教師的期望和教學目標,對學校的積極轉型具有良好的指導作用。另外,作為老師,首先應該對這樣的學生有一顆愛心,應該憑借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感情,積極與學生溝通,了解學生的內心想法,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深入學生的內心,應該學會從學生的角度思考,而不是盲目地責備學生。此外,對學生的問題應采取特殊的處理方法,多關懷,多傾心交談,使學生能體驗到老師的關懷。最后,教師應寬容學生,用理性思維來看待事物,幫助學生找出問題的原因。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上,建立更加平等、民主、友好的和諧關系。
在學校里,學生良好的榜樣有助于減少問題行為的發生。每個孩子都崇拜榜樣,同齡人角色模型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他們可以幫助學生一起進步。尤其是在小學,我們可以看到,當老師表揚一個學生表現好的時候,很多學生會模仿學生的行為,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在教學中,一方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另一方面減少學生不良行為的發生。因此,在教學管理中,教師可以采取好的榜樣教育,激發學生的自信心。通過觀察好的榜樣言行,使學生內化為自己的素質,示范教育的目的是為有問題的學生樹立榜樣,達到教育的目的,通過適當的方式和方法,把示范的外部表現和內在質量傳遞給有問題的學生,引導他們朝著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有問題的學生,在榜樣的領導下,將對學習和生活充滿熱情,并有后續努力的潛力,不斷自我完善,逐步接近榜樣的角色。此外,周圍的同伴角色模型更具說服力和仿真性,與這些同齡人相比,有問題的學生更能受到啟發和啟發,有更多的決心和目標去爭取。從這個角度看,榜樣的力量在培養心理有問題的學生良好行為中起著非常好的作用,并能引起他們的共鳴。
教師要想使班級管理更富有成效,需要學生與班主任積極配合,以及班級成員的共同努力。具體來說還是落實到學生身上,需要班級成員都講誠信、正氣,知榮辱、懂感恩以及求上進,有著強烈的集體榮譽感。教師要想做到這些,增強其道德修養,開展豐富多彩的班集體活動是有效的途徑。教師在設計、組織和開展班級活動過程中,應盡量為學生提供展現自我的平臺,使他們能夠施展自身才華,投身到集體活動的同時,不斷增強其為班級服務的熱情。例如,教師組織班級讀書角,可以收集一些有關感恩、勵志、道德情感以及禮儀等方面的讀物,鼓勵學生在課余時候積極閱讀。
總之,班級管理中應該更加重視有問題的學生的存在,創造良好的校園文化,建立多層次、多標準、多樣化的評價方法,最大限度地關注每一個學生。教師作為心理有問題的學生的第一責任人,應同時關注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發展,積極利用課堂文化氛圍,為有問題的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空間,打開他們的心靈,使他們朝著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