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民
(河北省衡水市饒陽縣第二中學,河北 衡水 053900)
在地理學習過程中形成的自學能力就是指學生通過教師有意識地情境引導,結合自身的需要和教材的要求通過一定的過程、途徑和方法去分析教材,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積極主動地參與吸收,形成掌握教材基礎知識解決學習中遇到問題的能力。在初中階段如何培養學生的地理自學能力,筆者認為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討:
(一)認識自主學習模式的含義
自主學習是與傳統的接受學習相對應的一種現代化學習方式,地理教師應該主動認識自主學習教學模式的含義,并主動積極的學習、接受,從思想上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方法,嘗試在課堂中勇敢放手,給學生展示自我的機會,并且要正確指導學生應該該模式,結合新課改教學理念,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導者。
(二)認識自主學習模式的一般方法
1.制定計劃。并嚴格按照這個計劃開展學習(有些學生并不喜歡這樣);
2.要建立目標意識。確立一個目標,有利于學習中的堅持(必做);
3.要確定范圍。從所用的教材到知識面要先確定下來,除特殊情況,一般不能改動,不能今天以這為主,明天又改成以其他為主了;
4.自我檢查和反省。找出自己自主學習中出現的問題和漏洞并改正。
地理學科是一門基礎學科也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重要學科。地理教學不僅是傳授教材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地理能力,主要是指地理的自學能力,地理觀察能力和地理思維、空間想象能力、地理的記性能力和地理創新能力等能力,地理學科的性質及其學科特色決定了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具有其重要的意義。
(一)自主學習、培養地理素養。新《地理課程標準》要求:教師要利用課堂機會,利用業余時間,利用課外活動來使學生發掘自身的潛力,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來提高學習質量,從而培養其地理素養,通過課內外的自主學習,學生對教材的知識具有更深刻的理解,也因為是通過自己的方法學到的東西,學生對其印象更加深刻,運用起來更加靈活,自學其實也是一個探究、摸索的過程,學生的學習方法、技能主要是在這樣一個過程中慢慢體會、慢慢積累起來的。
(二)自主學習,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地理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再加上地理環境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因此要加深對教材知識的理解最好的方法就是通過實踐探究來實現。在教學過程中培養了學生自學能力,學生在生活中遇見相關地理現象就會充分利用機會去尋找資料,用相關知識去分析,用自己的經歷驗證所學過的知識,在無形中也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
(三)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培養獨立思考能力是培養創新意識的基礎和前提。而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最主要的就是要激發學生獨立思考,體現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動性與主體性,因此,在地理教學中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將為其培養創新精神奠定基礎。
(四)自主學習,利于高中地理學習。由于初高中地理的教學銜接過程中普遍存在著:初高中學生的地理學習理念,學習態度的變化;初高中地理教學內容的脫節;初高中地理學習方法的不同;初高中學生學習意志力,學習品質的差別。
(一)設立場景,從而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學習興趣是學生有效開發自身自主學習的能力與前提,在新課導入的過程中,可以通過日常事例的講解,有效提出相應的問題。以此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帶動學生的積極性,帶動對所學知識的熱情。
(二)小組討論,加強學生之間相互協作的能力。小組討論的教學方式主要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形式,并加強教師對于學生學習的輔助性作用,讓學生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好的進行參與。通過小組討論的教學方式,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達到信息交流的目的,進而獲得更好的學習成績以及學習效果。通過學生之間的資源以及信息的共享,幫助學生有效提升其團隊協作意識與交流溝通的能力。
(三)重視讀圖,注重加強學生自主學習的培養。在地理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圖文結合的教學方式在其中占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冷熱不均所引起的大氣運動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及時引導學生對熱力環路圖進行了解,同時還要對于其形成過程具有良好的把握。對于海陸間風向的變化以及風力變化進行分析,繼而能夠及時對城市”熱島效應”及時感知。
初中生學習的動力來自對知識的好奇和興趣,教師應抓住學生這一心理特征,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創設教學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在問題情境中更深刻體會地理的樂趣,品味地理學科的魅力,激發出學生強烈的求知欲,使學生在愉快、輕松的氛圍中更好地學習。開學伊始有位老師用“探尋世界杯中的地理問題——與同學們談地理”為課題讓學生觀看了2018年俄羅斯世界杯的幻燈片、投影文字、錄像和圖片然后提出:歐洲在哪兒?俄羅斯是亞洲國家還是歐洲國家?本屆世界杯許多場次的比賽為什么安排在凌晨?在老師的邀請與鼓勵下,每位學生都想躍躍欲試尋找答案,課堂氣氛活躍。
能夠有效引導學生進行課程資料的收集與處理,通過現有的理論知識的建設來構建更加完善的地理知識網絡,同時合理解決生活中常見的地理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