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梅
(河北省承德市平泉市平北鎮中心小學,河北 承德 067506)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九年義務教育中的一門基礎性學科,它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促進學生綜合性的社會發展。加強對小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教學是我們在日益復雜的社會環境下必然的選擇。小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教育要講究科學的方式方法,對小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教學進行有效的探究是我們小學教學過程中的重點和難點。本文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開展提出一些看法與建議,以期能對我國目前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提供些許可借鑒之處。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是義務教育課程之一,有專門的課標和教材配合教學。在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過程中我們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要把握課程教材的重難點對學生實施啟發式的教育。針對小學生的成長階段特點,小學生思維十分敏捷,天性比較好動,缺乏一定的自控力,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比較容易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教師要適應學生的這一身心發展特征采取相應的措施。教師在課程開始前要精心的準備課程,熟悉課本教材安排,明確課程的重難點,將學生的注意力緊緊地集中在教學課堂中。我們通過一個具體的例子來說明,我們在學習二年級道德與法治與生活的過程中,課本教材中給出我們的是熊貓請客,招待它的好朋友小兔子和小棕熊,通過這兩種小動物截然不同的表現來告訴小朋友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教師要把握本學科的教學重點,從課本的動畫知識抽象到本次課程要講解的內容,就是要教授給學生正確而基本的文明禮貌習慣,向學生講解一定的文明禮貌用語如“謝謝”“再見”“對不起”“您好”等。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啟發式教育,不要直接告訴學生應該做什么,什么不能做,而是要讓學生自己去發現,自己去感悟,讓學生自己比較小兔子和小棕熊誰的行為更加文明得體,這樣帶給學生的情感刺激與體驗才是最真實的,學生會更加樂于接受。
在小學的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我們還應該注意的一點就是課堂教學要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系,這樣才能更加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加深學生對課堂教材的理解,內化吸收所學的知識。小學生步入正式的學校生活后,已經有了初步的生活體驗,將所學內容與生活實踐相結合更能帶給學生深刻的體驗,同時考慮到小學道德與法治這一課程的學科特色,它本身關注的就是我們在生活中最經常遇到的問題,是我們可以真正落實到生活中的。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注重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的相結合。比如,我們在學習小學一年級的道德與法治課中的《珍惜糧食》這一單元時,因為這個課程本身就與每個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的,是我們每個學生在生活中都會有的生活體驗,教師就可以以此為切入點開展教學。首先要告訴學生糧食是多么的來之不易,我們應當愛惜糧食,讓學生形成這樣的認知。其次,要培養學生形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因為現在很多的小學生都是獨生子女,父母都比較嬌慣,加強對學生這一方面的道德與法治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要從小培養學生愛惜糧食、節約水電的這種意識。
針對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征和認知能力特點,在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過程中我們除了傳統的課堂知識點講解外還應該通過積極的創設情境,加強小學生的情感體驗,讓道德與法治教育真正地融入到小學生的思想意識中。一定的情境創設比起單純的課本理論可以帶給學生更大的思想觸動,學生也會更加容易接受。比如,我們在進行《注意交通安全》這一課程的教學過程時,在保證學生安全的情況下,教師可以大膽地創新教學手段,打破常規的教學模式束縛,可以在教室創設一個小小的交通道路的情境。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對教室進行一定的“改造”,組織學生將桌椅板凳移動到一邊,騰出教室中間一個比較寬闊的地方作為教學的主要情境,然后教師用粉筆在教室的地面上畫出斑馬線,還可以拿出上課之前準備的簡易道具來充當交通工具如自行車、汽車、摩托車等,讓學生分別選擇不同的交通工具。在一切準備工作就緒后,教師就可以帶領學生進入模擬的課堂情境,一邊為學生講解交通規則一邊組織學生進行實地演練。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也可以進入情境,與學生一起游戲學習。通過這樣的情景創設學生可以迅速地掌握相關的交通知識,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面對日益復雜的社會環境,加強對小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教育已經成為時代發展的必需,小學生是祖國的未來與希望,他們承擔著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任,培養小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樹立小學生優秀的思想道德行為習慣就是為我們祖國的明天做好基礎的保障,這是我們每個小學教育工作者應該承擔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