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淶源縣銀坊中學,河北 淶源 074300)
從當前的情況可以看出,部分中學在美術教學設備上的投入較少,缺乏必備的美術教學設備,嚴重阻礙美術課程的正常進行。與此同時,我國許多中學都缺乏專業能力強的美術教師,其中有些教師只是具備基礎的理論知識,在美術實踐經驗中較為缺乏,一旦在課堂上遇到突發狀況就束手無策,想不到好的解決方法,降低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同時教學質量也會受到影響。
美術這門課程并不屬于中考中的考試科目,學校為了保證自己的升學率,就將美術課默認為隨機課或者副課。盡管有些學校在名義上開展了美術這門課程,但卻經常被語數外這樣的主課霸占。家長與學生也不重視美術這一門課程,認為學生的最終考試成績與考入理想高中才是關鍵,美術與升學并沒有太大的關聯,這一些列因素阻礙了美術課程的正常進行。
伴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美術教學在素質教育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逐漸顯現出來,與人們日常生活之間的關聯更加密切。除去雕塑、繪畫等純粹的美術作品外,生活中也有許多事物與美術相關,例如現代建筑、服裝設計、現代工業等都與美術密切相關。因此在美術教學中,將審美教育與校園文化相互融合,向外擴展美術教育空間范圍,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同時提高其美術水平,促進今后的全方面發展。
審美教育會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影響學生的思維方向與個人行為,日常生活中,具有美感的事物無處不在,但這也并不是每一個人都會感受與欣賞到的。處于中學這個階段的學生在心理與生理上發展不成熟,正從少年向青年過度,具有較強的好奇心與求知******。通過美術課堂上的講解,對他們系統的傳授美育知識,訓練美術技能,保證審美感受力與審美修養的提高。
美術是隨處可見的,世界上本就不缺乏美,缺乏的是發現美的眼睛。教師需要根據這個階段學生心理與生理上的特點,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在課堂上盡可能的讓學生多接觸美術工具與材料,潛移默化的過程中讓學生認識美、發現美。教師就是讓學生發現美的引導者,讓學生認識到自然美、人類藝術美等,全方位的感受美的表現規律。從視覺、聽覺、觸覺等多個感官影響學生,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同時運用自己的力量去創造美。
美術欣賞課堂上學生都會提出自己對于藝術的看法與建議,在剛接觸藝術的時候可能有些陌生,只會通過自己的眼光與看待與評價。久而久之學生的思維就會被表面所限制,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去欣賞不同的美術作品,讓學生運用發展的眼光與看待每一幅作品,開拓學生欣賞藝術作品的眼界,不能讓學生束縛在一個欣賞的空間內。學生在進行藝術欣賞時,切實感受到藝術與生活的關聯,并從中受到影響。
教師在課堂上應該加強審美教育開展,全方面促進并落實素質教育。在初中美術課堂上教師要克服上課的隨機性,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教師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幫助學生認識并創造屬于自己的作品,例如線條的搭配、色彩的搭配等給予自己的意見。但不可以對學生制定過多的規則,那樣只會禁錮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在創造作品是缺乏想象力與張力。
按照馬克思主義的美學思想,藝術是人類掌握世界的一種特殊方式,藝術不能脫離實際。通過綜合性教學,從整體上看,學生的審美能力得到了提高,以創造力為核心的智力得到了發展,學生學會了辨別區分美與丑,學會了從生活中發現美、追求美、表達美、創造美,從而以一種積極樂觀的態度去學習和生活。學生的藝術素質和綜合素質也相應得到了提高。實施美術課的綜合性教學,實際上就是新課程改革下的素質教育。素質就是知識加才干,再加上能使知識和才干發揚作用的動力品格。素質不等于知識加技藝,它是人的品格、智力、聰明、才干的綜合。筆者從事美術教育教學多年來,在對學生的美育進程中只注重了對學生的知識與技藝的培育,而無視了學生的智力開發與思想品德教育,這一點存在于廣大美術教育同仁身上,從整個社會對美術的看法來看,權衡一個人的美術才干,就是看他畫的畫怎樣,說到底就是“像不像”的效果,這大約與我們中國人傳統的審美觀有很大關系,而國外同齡小學生的畫,我認為他們的畫注重開掘學生的靈感,注重共同性、發明性與新奇性。你畫得越異乎平常、千奇百怪,就越好,大家就越愿意欣賞。我認為,美術教育除了對學生進行知識和記憶的培育外,還應當注重學生自我觀察、自我發現、自我整理、自我發明等才干的培育,并把這些才干貫穿于美術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使我們的學生能真正達到美術造詣的高水平,而不是構成“高分低能”的弱智型。培育一個美術專長生,不是復制、克隆,而是放手發動學生,百花齊放,別具一格。這種教育應從幼兒就開始抓起,大膽放手,給學生一個自由發揮的空間。教師教知識與技藝的同時,還要教學生大膽創新,形成新式、開放的美術教育觀,這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進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師、學生、家長以及全社會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