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亮亮
(河北省張家口市蔚縣西合營鎮中心學校,河北 張家口 075700)
數學新課標明確指出,教師要創設有效的數學活動,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培養能靈活處理問題的應變能力。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只注重對活動探究的設計以及注重對數學問題的解決策略的傳授,而忽略引導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導致學生思維內化能力的缺失,不會靈活處理問題。如何引導學生積累活動經驗呢?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三點體會與思考。
數學問題的根本來源是生活。在教學中,教師如何將數學活動和現實生活密切聯系起來,幫助學生從生活中建立個人經驗呢?筆者認為,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通過活生生的生活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進一步積累豐富的生活經驗。
例如,在教學五年級數學上冊《小數乘法》時,筆者創設了到超市購買文具的教學情境:一支筆的價格是3.5 元,5 支筆需要多少錢?10 支筆呢?你認為怎樣才能求出購買的總價格?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認為總價等于一支筆的價格乘以要購買的筆的數量。筆者繼續引導學生探究:如果要購買其他的商品呢?你怎么求出總價?學生認為,要求出總價就要先知道單價,就是一件商品的價格,還要知道購買商品的數量。比如購買服裝,就要知道一件衣服的價格,還要知道購買多少件。通過這樣的情境引導,學生對數量關系有了清晰的認識:每件商品的價格=單價,單價×數量=總價。這時,教師引導學生計算3.5 元×5 的結果。學生根據日常生活經驗,認為可以將3.5 元化成整數即35 角,那就是35×5=175(角),再將175角轉化為17.5 元就可以了。
以上教學環節,教師將實際生活作為課堂教學的起點,寓數學思維于學生喜聞樂見的日常生活中,通過將元轉化為角,激活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順利完成了小數乘法的新知學習。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者的知識建構并不是單純依靠教師的傳輸和強加,而是來源于自身經驗的轉化。因此,教師要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活動實踐經歷,讓學生親歷整個過程,進行觀察、分析、體驗,獲得豐富的感性積累,而后一步步深入數學問題的本質,建構數學概念。
例如,在教學四年級數學下冊《三角形的三邊關系》時,筆者設計了三個層次的活動:活動一,先讓學生將一根吸管任意剪成三段,以此組織探究活動,看如何才能將三段吸管首尾串聯起來,組成一個三角形?;顒佣寣W生匯報,將操作結果展示出來,針對一些數據進行分析,對能否圍成三角形形成初步的概念?;顒尤?,對實驗結果進行判斷和分析,將已經推理出來的結論進行驗證,并加以修正,完善數學概念的認知。在活動一中,學生發現了三根小棒的三種情況: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兩邊之和等于第三邊,兩邊之和小于第三邊。經過活動二的分析,學生認為,能夠圍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必須滿足“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這一個條件。但是怎么理解“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呢?在活動三中,學生從數學推理的角度進行思考,發現兩邊固定不變,第三條邊變長,對應的角就會發生變化。此時,學生對三邊關系進行了綜合思考,確認了“最短兩條邊之和大于第三邊”。
以上教學,教師設計了“剪”“圍”的活動探究過程,學生親歷其中,通過建構、解構、重構三個層次,增強了數學活動經驗的感性積累,豐富了概念建構的活動經驗,讓學生對三角形三邊關系的數學內涵逐步深入,有效建構了抽象的數學概念,并使其獲得內化。
對于數學而言,教師除了教給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方法,更重要的是進行適時反思,不斷提升數學思想的滲透水平。鄭毓信認為,數學教學的本質,重點要突出在基本概念之后的數學文化和數學精神。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數學課堂,強化反思過程,將數學思想和數學文化滲透在數學活動中,促進學生想象經驗的積累。
例如,在教學四年級數學上冊《射線、直線和角》時,筆者設計了兩個層次的反思活動。層次一,首先通過動態演示,讓學生感受點動成線的數學思想,而后讓學生思考:點是怎么形成線的?如果這個點一直不停移動,結果會怎樣?學生通過想象,體會到從一點可以延伸到遠處,形成一條射線。此時筆者設計了第二層次的反思:如果光束遇到了墻壁,你認為此時的光束還是射線嗎?是什么呢?學生通過想象后發現,受阻光線有了兩個端點,就形成了線段,反之,如果一個點直直地向著一個方向或相反方向移動,形成的軌跡就稱之為直線。
總之,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教師加強數學活動探究,進行有效的活動引領,逐步提升學生的數學經驗,培養數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