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大學藝術學院,湖北 宜昌 443002)
近年來,許多高校的美術類專業紛紛實行“大類招生培養”,以應對社會快速發展對“高素質、強能力、能創新、應用型”人才的新需求。這是市場經濟體制下人才培養改革的需要,也是我國高等教育與國際接軌的需要。大類招生全稱為學科大類招生,是高校將相同或相近學科門類,通常是同院系的專業合并,按一個大類招生。大類招生后的專業按照學科大類統一制定教學計劃,在本學科范圍內實施通識性課程教學,經過1-2學年的統一基礎培養后,根據社會的需求和現實可能,再結合學生的興趣、能力等因素,依靠校內相關院系對學生實行有計劃、有目標、有布局的讓學生分流到不同的專業,進行相對應的培養,為社會輸送“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應用型”人才。
美術類專業不但要求學生的專業性強,還需要有深厚的知識儲備,豐富的想象力、創造力,需要不斷的吸收新鮮事物。因此,原來只注重專才教育的教育模式不能滿足需求,這就要求高校在進行按類培養時,將專才教育和通才教育兩種模式相結合,在重視專業教育時,強調增強基礎教育、拓寬專業口徑。專才教育為了讓學生畢業后能夠盡快地進入角色,發揮作用,所培養出來的學生在實際工作中針對性和應用性強,由于進入深、精、尖的專業學習過早,但難免造成綜合知識的狹隘、可發展能力及創新能力不足的弊端。而經通識教育培養的復合型人才擁有廣泛的基礎知識,在工作中發展空間更加寬廣,體現出通識教育的優點。
進入市場經濟時代,中國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發生了本質的改觀,顯示出對多類別、多層次的需求轉變,要求人才擁有寬廣的知識面及創新能力。高校的“大類招生”模式應以學科發展的綜合化、整體化高度來重新審視人才培養的實踐,重視對人才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因此構建“大類招生培養”的課程體系應當從以“學科本位”為主線向以融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和提高素質為一體的“素質本位”主線轉變。在大一的課程上以大類招生人才培養方案為切入點,綜合分析現有學科專業教學計劃,構建由公共基礎必修課、專業基礎必修課、公共選修課、專業選修課四大方面組成的課程體系,實現以學生為本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
課程設置方面應注重開設課程的質量而非數量,逐步進展出具有特色專業知識的通識課程。做到各課程盡量多樣化、知識化與經驗化。基礎中增設國畫基礎、油畫基礎、版畫基礎、雕塑基礎、書法基礎,學生經過基礎訓練后對各專業有了認識和了解,在二年級分專業會更好的選擇。同時,更要注重課程的關聯性。課程的種類將原來瑣碎的、分類眾多的專業課程進行整合,在傳統素描基礎課中增設三維空間轉換二維的學習、創新思維訓練和美術類理論課。理論基礎課的設置在于培養學生的文學修養——表達與溝通(文學及藝術);美學修養——審美與視野(美學);引導學生關注現當代繪畫作品學習。
首先,我們要看一看美術基礎教育究竟應該包含哪些內容?是不是只包括我們平時所指的素描、速寫、水粉呢?實際上美術基礎課包含的范圍極其廣大和深邃,可以說大學所有的課程都屬于美術基礎教學的范疇。美術基礎可分為縱向與橫向,縱向是關于美術專業方面的,主要有藝術理論如美術史、藝術概論、美學思想等和美術技巧如素描、速寫、水粉、水彩、圖案等;橫向的美術基礎則包括一切能夠提高我們藝術修養和藝術技巧的各類文化形式,如:哲學、文學、詩詞、歷史等等。只有合理安排好這些內容,才能更有效地發揮其作用,而在以往,一提及美術基礎教學,人們往往會很自然地想到素描、速寫、水粉、水彩等課程,而忽略了藝術理論知識方面,片面地認為藝術理論學習并不重要,更不用說詩詞、歷史等文化方面的研究了。畢竟藝術到最后并不單純是看技巧而是看思想、看意境、看文化、看氣息、看精神,技巧只不過是這種思想、意境、文化、氣息、精神表達方式而已。達芬奇曾經說過:“一個藝術家,如果眼睛走在手的前面,他將會不斷進步,如果手走在眼睛前面,那就危險了”。
其次,美術基礎教學改革的還要以多元的表現方法來啟發學生?;A教學必須博而不能單,若只依某個老師的個人愛好,視野狹窄,表現語言單一、僵化,勢必影響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中央美院王華祥先生在素描課的基礎教學中提出了將錯就錯的想法,打破了傳統領域中的基礎教學思維模式,從意識上對結構是唯一不能半點偏差的教學觀念進行了一次大的沖擊。他在這個理論中提出了:拿天性當標準,把知識擱一邊,比例不是第一位的,由畫不準到畫的真,用局部推移的方法,將形體無意的錯和有意的錯相結合,發揮學生的主動因素。這種從局部開始的方法將寫實的對象變成了意像的對象,使以往素描中的嚴緊古板的面孔一下子輕松隨意起來。弗洛伊德說:“由生活入手進行創造從未阻礙過我,相反,我感到更加自由,我能掌握素描的記憶所不允許的主動權,我希望自己的作品再現真實,但不是機械地再現”。激情、奔放、熱烈、真誠是繪畫語言的一個方面,理智、嚴謹、靜謐、崇高又是一種值得推崇的繪畫語言,肖像畫家,如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安格爾、荷爾拜因等,他們認真研究解剖、透視,理智科學地表現對象,非常重視對象的細節刻劃,力求真實的再現對象,作品直追古希臘畫風,他們為了達到真實,不斷探索新的表現方法,從工具的使用及顏料的調研,以及素描中線條的應用,達到了精細入微的地步,使得后人凡想學習古典就必師從他們??v觀藝術的發展史,過去的大師們已創造出許許多多的表現方法,以表現現代意識的設計素描,表現物體互相間銜接關系的結構素描,表現光影變化的全因素素描,表現作者主觀感受的意向素描等等,由此而產生出多種的表現手段和表現方法,是作為基礎訓練的新視點。因此,多元的表現方法是美術基礎教學改革的起點。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對美術人才的需求變化,高校美術教育遇到了更新的挑戰。高校美術創新教育是中國素質教育創新改革中的重要組成,是培養高素質現代人才的重要方式。我們應不斷努力拓展和完善自己的思維和教學模式,不斷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美術教育和其他的專業教育相比更為有趣一些,但是長時期的理論灌輸教育也會使學生感到乏味。只有在基礎教學上不斷更新,才能讓學生感到興趣盎然,主動的不知疲倦的積極探索。想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就必須讓學生喜歡講課的方式,喜歡教學的過程。在基礎教學課程中加入一小部分創新知識,為畢業創作奠定更好的基礎。素描色彩課程最后結束前是創作表現的練習,這也是后期創作的最好的銜接。美術創新教育改革注重的是課堂上對學生主體地位的突出,這是以往課堂上所沒有的,能夠極大地提高學生對課堂知識探索活動的信心??傊?,高校美術創新教育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引導學生積極上進的求學。
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還要傳授學習和思考的方式。只有創新型教師,才能培養出創新型人才,建設創新型教師隊伍是首要的前提。美術基礎的創新型教師是指在具備扎實的專業基礎、人文素養以及道德外,還要有善于學習的能力,開闊眼界,拓展思維,吸收學習中的精華部分,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并將其轉化為相關知識,應用于教學,在教學過程中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大膽創新。這些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首要條件。
一個良好的專業知識課程體系的建設是培養藝術類創新型人才的基本條件。掌握藝術類專業的創造性與應用性這一學科特征,結合大類招生模式,通過教學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著重培養學生建立創新思維模式,與社會實際人才需求緊密聯系,注重教師教學理念的改變,做到教學相長。這些一起構成了培養美術類專業創新型、復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