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靚雯 韓雨倩 曹雪艽 胡凱粵
(哈爾濱金融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30)
農業生態旅游是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在有效的開展農業生態旅游建設工作過程,要重視結合區域經濟發展實際,有針對性地制定更加完善的發展模式,從而才能不斷提高經濟協調發展水平。
深入開展生態特色化旅游項目對于改善農村地區的收入狀況、盤活當地資源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從傳統發展形勢來看,農村主要的發展資源為農業和土地資源,農民依靠種植農作物維持生計。但隨著產業發展和結構升級,當下農村管理者也逐漸意識到農業生態旅游項目對推動當地經濟發展有著更快、更有力的作用。僅憑農業很難使農民的經濟狀況得到實質性改善和提升,而生態旅游卻能夠從另一角度轉變農村固有的經濟發展形式,將自然資源與游樂產業有機結合,拓展新的創收途徑,實現農民提高收益。此外,開發旅游產業還能夠推動實現農村現有的公共設施的維護,同時加大建設的資金投入,使高質量的硬件設施能夠與旅游產業發展相匹配,最終實現更高的旅游服務水平,實現拉動農村經濟增長的效果。最后,依靠自然因素帶動的旅游產業也必然要從根本上保證當地生態的良性發展,因此旅游產業的推進也促使農村經營和管理者重視自然環境的維護工作,將綠色生態放在發展的首位。
對生態環境的治理和維護工作需從多方面入手落實,從現有農業產業的治理、污染源的控制和設施建設等方面都需要投入精力和物力加以改善和提升。所有方面的具體工作都需要有系統而有序的科學體系加以指導,才能有條不紊實現綠色改建。整個環境建設需要運用科學的手段,從深入治理污染源入手,搭建環境、產業、經濟發展循環鏈,發揮當地資源優勢促進產業發展。此外,對于沼氣等資源使用也需加大力度,有效運用科技手段維護生態結構,運用科學技術解決環境治理中的問題和矛盾,對于林業資源的非正常砍伐,必要時可使用法律手段加以阻止。最后,需從農業生產者的角度轉變思想,提高認識,讓他們意識到環境保護對自身長遠發展的意義,這樣便可以通過農民自身的改變來改善和維護環境。
深挖地方特色、為游覽者創建更為地域化的文娛活動,能夠使當地旅游業更具有人文魅力。經過上百近千年的文化演變與傳承,每個地方都會逐漸形成個性化的文化和地域風采,只有將這些特色深入展示出來,并加以改善,才能夠引來更多現代游覽者的注意,讓鄉村文化產業真正興起。當前,工業城市的高速發展必然會將人們的精神和思想禁錮在狹小的范圍,固定的形式和快節奏的生活運轉使人們更渴望閑適和自由的生活。正好農村生態環境和慢節奏的生活給了人們更多放松的空間。人們更傾向于在閑暇之余選擇這樣的地區進行放松調整,再感受當地特色的人文環境,更促使游客樂于投入到生態旅游中來,從而促進當地經濟水平提升。
在旅游產業發展的各環節都需要加入科技的力量,推動與旅游線路和文化相適應的產品,并將特色文化融入產品中,加大地域文化傳播范圍和力度,從興起旅游產業到做大做強,成為具有文化特色的產業,地方文化品牌及支柱,需要從更多角度和途徑入手,打造現代化和人文化的產業、產品,使游客不僅在游覽時段親身感受地方文化魅力,更能從產品中得到自然環境帶來的享受。生態旅游線路可以重點打造和宣傳農業無污染產品,以綠色、生態、健康為主要元素,將農業特產注入文化內涵。在處理農產品生長過程中的疾病侵蝕問題等,均盡可能采用物理的生態方式,最大限度保證農產品的生態健康,讓產品成為當地地域文化的符號。
在進行生態旅游產業規劃時,需綜合考慮和運用地方氣候環境、文化特點等因素,將其融入到經濟市場的構建中,從而形成具有地方特點的游覽產業鏈條。旅游產業的規劃和設計需綜合融入當地各類產業現狀、當前消費市場需求等情況,有效盤活現有資源,打造更具有地域優勢的文化品牌。在進行規劃時,要將農業與旅游有機契合,利用具有引領作用的農業科技力量,來推動旅游文化活動,盡量豐富旅游線路和品種,將游客物質體驗與精神感受并行,在客觀的生態環境中注入更多的文化色彩,增加其內涵,從而形成更為豐富的旅游品種。
生態型旅游產業在運轉的同時也會顯現出一系列的問題。處理問題便需要有科學的制度進行指導和遵循,以便經營者和游客都能有所參考,減少不必要的糾紛和矛盾。有效的制度制約不但可以幫助經營者提高經營水平,增加旅游業管理的秩序性,還能從規范游客行為方面,防止生態系統遭到惡意破壞。有效的制度執行不但可以提高游覽地域的承載力,還能增加游客的體驗度,提升旅程的整體質量。
隨著新時期發展,在開展農業生態旅游過程,要以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為基礎,要重視結合經濟發展實際,有效的完善管理制度,科學的對生態旅游進行規劃,從而才能不斷促進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