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立清
(河南省周口市實驗幼兒園,河南 周口 466000)
幼兒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人類的動作十有八九是習慣,而這種習慣大部分是幼年時代養成,所以,幼年時代應當特別注重習慣的養成,習慣養得好終生受其福,習慣養不好,終生受其害。”可見,習慣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性,尤其對幼兒來說更為重要。3-6 歲時幼兒的習慣關鍵培養期,筆者認為當下應從以下幾方面探索:
《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幼兒階段是兒童身體發育和機能發展極為迅速的時期,為有效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成人應為幼兒提供合理均衡的營養,保證充足的睡眠和適宜的鍛煉,滿足幼兒生長發育的需要;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與衛生習慣,提高自我保護能力,形成使其終身受益的生活能力和文明生活方式。”它對3—6 歲幼兒衛生習慣培養有具體而明確的目標,如3-4 歲幼兒在提醒下,每天早晚刷牙、飯前便后洗手。這個目標在實施過程中要注意循序漸進,將目標分解到上學期和下學期,在幼兒園中,只是在常規培養中籠統的列出,而沒有結合幼兒年齡特點制定出更加細致的具體目標去培養,而公共防疫下的幼兒衛生培養目標是空白狀態。
教育者要轉變教育思想,全方位考慮衛生習慣的培養。在幼兒園幼兒衛生培養過程中,教師通常偏重于對幼兒的個人衛生和飲食衛生的培養,忽略了睡眠衛生、公共衛生的培養。如在幼兒園中,教師更多的是注重幼兒的洗手、如廁、飲食的衛生培養,如洗后之前指導幼兒“先把袖子擼起來,擰開水龍頭,小手濕一濕,關上水龍頭,打上小肥皂……”,對于睡眠前的衛生及出門在外的公共衛生的指導不到位,比如:睡前不吃零食、外出戴口罩、75%酒精勤消毒等。
幼兒時期對周圍環境十分敏感,愿意聽從成人的教導,幼兒年齡越小,越要注重發揮其主動性,在教學活動中用多種策略激發幼兒學習興趣,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如教育幼兒早晚刷牙,教師通過組織語言繪本故事《牙齒大街的新鮮事》讓幼兒角色表演,深刻認識不刷牙的危害;通過健康活動,學習刷牙兒歌及正確的刷牙方法;在科學課中觀察牙齒的結構,對牙齒進一步了解,從而認識到牙齒的重要性,激發幼兒主動去刷牙的愿望。
在幼兒園中,還有多數教師在對幼兒進行衛生習慣培養時只是單一的要求幼兒去執行命令,如在就餐時,教師多數會要求幼兒吃飯不閑談,不把饅頭放桌子上,不亂扔殘渣食物,但卻沒有為幼兒創造良好的飲食文化氛圍,沒有為幼兒準備專用的小盤子放殘渣食物,針對于沒有按要求做的幼兒,教師很多時候是直接批評,缺乏耐心引導,導致幼兒負面情緒出現,更不利于幼兒的良好的衛生習慣培養。如果采取積極的正面引導,如引導幼兒觀看講衛生的小視頻等,加入適宜的評價和鼓勵,幼兒會更樂意模仿、努力按要求做。
好習慣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日復一日的重復進行培養。首先,它需要教育者堅持原則,連續不間斷的進行培養,但在現實教育中,大家往往無法堅持因材施教,教師多數因為幼兒年齡、教師班級變動、精力不足等原因無法連貫性的堅持對每一個幼兒耐心細致的培養;其次,家庭教育者的不重視、不配合,很多幼兒父母為生活而奔波,忙于工作,回到家缺乏耐心,對于幼兒的衛生培養不夠上心,覺得這些小事情交給長輩去處理,但往往幼兒不屑于聽從爺爺奶奶輩的指導,加之長輩們的衛生知識未能與時俱進,導致家庭教育與幼兒園的教育不同步,從而缺乏層次性、系統性,導致了幼兒良好衛生習慣養成困難。
“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幼兒最容易受外界的影響。幼兒的良好衛生習慣是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自然習得的,成人平時教育幼兒養成飯前便后洗手、勤剪指甲、不蒙頭睡覺等良好衛生習慣是很有必要的。如養不成良好衛生生活習慣,就會給身體發育帶來危害,影響身體健康發育。
新《綱 要》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
家園同步,緊密配合,才能更好地促進幼兒良好衛生習慣的養成。幼兒園教師除了與家長面對面開會,還可以利用線上直播、微信、QQ 群等多種形式召開家長會,也可以通過抖音、微視等短視頻向家長宣傳幼兒不良生活衛生習慣的弊端,提出推送培養幼兒良心的生活衛 生習慣的正確方法,鼓勵家長在家進行繪本閱讀,以身作則,帶動幼兒洗臉、刷牙,還可以把幼兒園的好的衛生習慣養成方法傳給家長,供家長在家引導幼兒去保持,使家長們認識到只有身心和諧發展,才能真正身心健康,從而重視幼兒良好生活衛生習慣的培養。
教育學家培根說:“習慣是一種頑強的力量,可以主宰 一生。”讓我們家園同步,讓幼兒在當下做好個人公共衛生防護,攜助幼兒養成良好的衛生行為習慣,讓幼兒贏在起跑線上,受益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