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秀麗
(福建省屏南縣光華小學,福建 寧德 352300)
現代“社會網”對未成年人的傷害也是有目共睹的,網絡游戲成癮傾向的小學生越來越多,且中年級多于高年級,對他們的學習、生活及心理發展帶來了較大的負面影響,這也成為令父母老師頭疼的亟待解決的難題。在小學教育中,對兒童的網絡成癮問題,教師應重視防范于未然,做好預防工作,避免學生依賴網絡,首先要明白孩子依賴網絡的原因,才能對癥下藥。
家庭是影響兒童網絡成癮的重要因素,許多父母親并未充分意識到孩子沉迷網絡背后的真正原因,在家庭環境、教養、溝通等方式等對孩子帶來了不少壓力,使其逃避到網絡世界中不能自拔。
1.改變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對網絡成癮的干預具有良好療效。在家庭治療模式中,我們看到了針對家庭教育中的家庭溝通模式、家庭結構、家庭教養方式的指導提供方向和方法。開展的家庭教育可以通過啟發和引導父母,讓其對自身管教方式形成認識并進行適度調整,改善家庭環境和家庭功能,建立積極的家庭依戀關系;通過逐步完善人格與增強社交技能來提高社會功能,進而減少兒童轉向網絡的需求和機會。
2.建立良好的家庭結構和夫妻關系
不良的夫妻關系,如父母經常在家里吵架,這是對孩子心靈的折磨。家庭治療是心理治療的一種重要形式。建立良好的家庭結構和夫妻關系,有助于改善家庭環境、結構和功能,發揮著教育和干預方法的特有作用。其一,能有效調整家庭關系,構建新的家教模式,促進解決兒童網絡成癮的心理問題;其二,能促進完善兒童的人格和社會技能,讓父母親對自身的家庭管教方式形成自覺認識,并進行適度調整,更好地重塑孩子的性格和行為;其三,能切實滿足兒童的情感需求和溝通需要,滿足他們新的心理需要,但這些正常的需要常常被家長們無形中忽視或剝奪。因此,在家庭教育輔導中,指導家長學會經營良好的婚姻關系,建立良好的原生家庭,給孩子良好的家庭環境,一個很好的人際互動觀察學習的氛圍,促進孩子情感滿足。
3.維護積極的家庭依戀關系
父母與孩子建立積極的家庭依戀關系,孩子在情感上建立依戀后,愿意在遇到困難時,與父母溝通尋找方法解決,愿意將自己的心事與父母分享,家長能夠第一時間關注到孩子的人際或學習情況,及時把握孩子動態,更好地預防和減少孩子網絡需求。
學生在學校的時間多,面對應試教育打來的學習壓力與挫折、不良的人際交往,對學生也造成了價值觀缺失而轉投網絡,通過虛擬世界來滿足這種價值感。因此,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對學生能力進行輔導,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學生價值感和滿足感,有效預防和減少兒童網絡成癮。
1.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學會自我控制
預防網絡成癮的關鍵還在于提高兒童的自我管理能力,加強自身修養。教師對小學生的自我認識、學習方法、情緒調節、人際交往技巧等方面的能力的輔導,引導辯證地看待現實和虛擬之間的關系,從而達到心理平衡,減少兒童價值感缺少而轉投網絡尋求滿足感。在課程教學中對學生的自我認識、青春期教育、學習方法、情緒調節、人際交往技巧等方面的能力的輔導,有時只解決了大部分孩子基本情況的困擾,少數學生遇到比較困擾的問題一時沒法解決的,需要運用團體輔導的技術,利用團體動力,積極開發和運用成員自身的資源,相互陪伴與支持。
2.增進積極情緒體驗,激發內在優秀品質
只有戰勝自己,才能戰勝各種困難和挑戰。增強積極的情緒體驗,還要培育兒童高度的自我效能感。現實中兒童由于年齡較小,往往缺乏積極的經驗。因此,我們要給予兒童更多的關愛和支持,鼓勵兒童積極參與自己感興趣或擅長的活動,展現自己的能力;而應避免盲目地在各種活動中進行自我展現,進而提升兒童的自我效能感。所以,學校、家庭應為兒童提供更為豐富和寬松的人文、社會環境,引導兒童多進行積極的自我體驗,激發和引導他們積極體驗的生成。
3.培養積極人格特質,擴大交友交流渠道
主觀幸福感是兒童的主觀體驗,決定了他們對所發生的事情在情緒上做出何種解釋,在認知上進行怎樣的加工。低主觀幸福感又會使人經常處于消極情緒中,從而影響生活和工作效率,形成惡性循環。學校作為對兒童教育的主要場所,除了正常的學業,要為學生創造條件,發揮潛能,培養特長。
同時,繁重的學業壓力使兒童在學校的多數時間都是學習,接觸最多的同伴是同學,城鎮化的居住環境使他們從小在有限的休閑時間里與同伴接觸機會較少,人際關系不良,同伴的缺失和不良的人際關系使的兒童傾向于通過網絡滿足心理需求。因此,學校應該大力發展學生組織,創辦各類學生社團,以學生社團為依托,為具有相同興趣愛好的同學搭建溝通和了解的平臺,幫助其結實更多的志趣相投的朋友,滿足成長中的交友所需。同時,對學生的人際關系進行引導,通過講座等形式,使其掌握人際溝通技巧,并鼓勵其參加活動以擴大交際圈,促使兒童在現實世界中的人際關系得到改善,從而使兒童期的心理壓力得到有效的緩解和釋放,有助于其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