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璇
(黑龍江財經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5)
從現階段發展而言,國家對于思政教育工作有著極高的重視度。為了能夠滿足時代發展的基本需求,理應努力做到因事而化、因時而進以及因勢而新。如此一來,高校將會培養更多優秀的綜合型人才。
面對多元文化的沖擊,高校教育不應失去原有的方向,應當時刻將文化教育融入人才培養的工作之中。同時,學校還需要將學生作為主要任務,提升其主體性價值,讓其用于承擔自身責任。再者是學校各個職門都要予以充分重視,以此把握未來教育活動的發展方向。
伴隨時代的發展,思政教育工作應當具有較強的時效性,以此適應時代發展的基本變化。為此,高校教育便需要改進早期的理念,將重心更多放在時代發展層面,及時接受來自各個領域的信息內容,從而在真正意義上做到及時、適時以及準時。
高校需要承擔思政教育的基本責任,將學生作為核心,對每一名學生予以尊重,對其個人發展負責。同時由于當前社會矛盾已經發生了改變,學生們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有了更高的需求。所以,高校學生明確人才培養方向,以此助力新時代發展。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發展,大學生為主體的青年在我國網民中占有較大比重,這也為新時代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通過信息紐帶,改變傳統單一的教育模式,促進教育方法的科學化和信息化。首先,促進高校思政課與互聯網深度融合,既要保障教學內容的與時俱進,借助網絡新聞媒體平臺將時政熱點引入教學,又要利用好網絡這一工具,建設校園網絡文化平臺,并開設思政專欄和互動交流模塊,拓寬思政課程的教育陣地和影響力,及時掌握和應對大學生的思想困惑;其次,對動態數據的有效挖掘和科學研究,可以利用大數據提供的海量信息,提前預知教育過程和效果,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有的放矢地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教學實踐;最后,由于大數據具有全樣本、即時性、多維度和動態性的優勢,通過加強對信息的整合鏈接和深度分析,可以掌握高校大學生對當下思政教育的實際訴求,在教育過程中發現問題并提出和優化解決方案,為實現教育教學精準化提供數據保障。
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服務每一個學生學習和成長成才。針對當前高校大學生主體的特征,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過程,除傳統理論講授以外,采取學生所喜聞樂見的新模式,結合重要時間節點來強化思政教育,實現理論和實踐相融合,滿足學生的主體需求,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題中之義。首先,在教育過程中,師生之間的人際關系發生變化,教師逐步從“主演”轉變為“導演”,而學生日益成為課堂的主體,從“配角”轉變為“主角”,將“以學為教”的理念融合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過程。其次,高校的思政課教師可以在課堂中與學生加強互動,通過移動應用等多樣化形式,營造活潑開放和諧的課堂氣氛,加強學生的參與度,強化學生主體地位;再次,發揮實踐活動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引領。探索情境式、體驗式教學,借助新媒體、歷史遺跡等使傳統課堂的重要補充,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入腦入心。最后,著眼大學生的實際需求,借助微信公眾平臺、云媒體、慕課等形式將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和生活,將課堂教學和網絡教學相結合;同時也可以建設“互聯網+思政教育”資源庫,滿足大學生對于學習以外的情感、心理、職業生涯等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知識體系和大學生學習認知規律的需要。
網絡作為新時代的重要載體,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提供新思路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挑戰。首先,利用網絡可以打破課堂物理空間的限制,教學時間的分配也更加自由,學生可以通過課堂外的學習時間參與各種符合自身發展需求的思政活動,最大限度擴大思政教育的覆蓋面和影響力;其次,互聯網可以打破傳統的課堂教學、小組討論和談心談話等限制性較大的形式,學生可以通過沉浸式教育、翻轉課堂等多種形式參與教學過程,增強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最后,網絡空間紛繁復雜,內容良莠不齊,部分大學生不能正確辨別信息真偽和理性利用網絡載體,沉迷網絡游戲或是發表虛假言論,不僅影響身心健康,而且引發不良的社會影響。因此,我們要不斷加強互聯網內容建設,傳播和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立網絡綜合治理體系,組建由思政教師和青年學生骨干為主體的網絡宣傳隊伍,在大學生中樹立正確的輿論導向,及時發現和應對思政新問題,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內涵式發展。
總結:綜上所述,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應當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以此為基礎開展思政教育活動,促使學生們的綜合素養得到提高。如此一來,學校將會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進而推動行業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