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泳斌 彭鎮聰
(華南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廣東 廣州 510642)
自古以來,錦鯉就被賦予了吉祥、運氣等寓意。隨著社交網絡的快速發展,近年來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體平臺中出現了網友轉發錦鯉圖像推文以表達愿望、獲得好運的“網絡迷信”現象。“轉發錦鯉”現象由來已久,最初僅被轉發者引用在中國文化中的特定內涵,目前正從符號向真人“錦鯉”轉變。2018年,楊超越在《創造101》經過長達兩個月被質疑沒有實力后成為“錦鯉少女”;微博用戶@信小呆以三百萬分之一的概率成為“中國錦鯉”。自此,網絡上掀起了“轉發錦鯉”熱潮,吸引了越來越多人參與,尤其以大學生為主。筆者發現,不少高校自媒體平臺競相發起“校園錦鯉”抽獎活動;每當大型考試來臨,朋友圈也會出現一批“轉發楊超越不復習也能考前三”等消息,已成為當代大學生“網絡迷信”常態化現象。“轉發錦鯉”是一種特殊用戶信息行為,本文分析大學生“轉發錦鯉”的主客觀因素,有助于引導大學生理性看待“網絡迷信”現象,培養良好社會心態,樹立正確價值觀。
MOA模型由動機、機會和能力3個關系核心維度組成,是個體參與行為的關鍵因素和主要前提[1]。本文以MOA模型為依據,通過歸納總結前人研究成果并結合筆者思考,最終確定了對大學生“網絡迷信”行為可能產生影響的12個因素。
1.頹喪心理。當代青年面對沉重現實壓力時可能會自認無能,轉發錦鯉一定程度可以宣泄和釋放目前的焦慮情緒,卻消弭了努力奮斗所需的自律與理性思考,造成內心虛無。
2.迷茫心理。面對社會不可預測及未來生活不確定性,當代青年愈加迷茫,而參與轉發錦鯉活動,通過“錦鯉祈愿”給自己帶來好運、減少風險,就成為了一種靈活方法。
3.浮躁心理。面對多元的娛樂化選擇,受眾心甘情愿地轉發各種帶有娛樂性質的錦鯉鏈接,賦予在某個事件中擁有好運的人以錦鯉形象,導致迷失自我,成為娛樂的附庸。
4.投機心理。“轉發錦鯉”活動提供的“低概率中大獎”渠道會引發受眾希望成為中獎者、一夜暴富的僥幸心態,有意識地帶著濃厚的主觀態度去轉發分享錦鯉鏈接,從而喪失自我激勵、努力奮斗的意志,進而逃避現實。
1.社交平臺。發布、轉發關于錦鯉祈愿、抽獎活動的朋友圈、微博等,為網友特別是青年群體“轉發錦鯉”提供了便利條件,僅需花費幾秒鐘轉發,錦鯉就能給自己帶來好運。
2.社交活動。自媒體平臺發布低門檻、商業性的錦鯉抽獎活動后,青年群體希望通過抽獎成為幸運用戶,同時也把活動分享至朋友圈或微博,使自己更活躍地參與社交活動。
3.群體溝通。朋友圈、微博等社交網絡以現實人際關系為基礎,具有濃厚的社交功能。用戶通過轉發錦鯉,能與好友更有效率地交換錦鯉祈愿、錦鯉抽獎活動的信息和意見。
4.群體壓力。群體大規模轉發錦鯉鏈接的行為會暗示個體,若不想被群體排斥,就應積極參與到“轉發錦鯉”活動中。因此“轉發錦鯉”行為也成為了一種歸于群體的默許,是群體心理支配、個體意識隱匿的結果。
大學生面對迷茫未來,要理性正確地看待“應然”理想和“實然”現實間的沖突,調適心態、釋放壓力,做新時代充滿正能量的青年。面對誘人活動,要明確通過低概率“轉發錦鯉”謀求成功的捷徑是走不通的,要摒棄“一夜暴富”等扭曲成功觀,踏實求真學問、練真本領。面對群體行為,要發出時代先聲、養成辯證思維,而不是陷入集體無意識中隨波逐流。
國家和社會一方面要從源頭上加強網絡監管,為大學生創造良好網絡環境,充分發揮新媒體交互性、即時性、共享性等張力,宣傳主流社會價值和意識形態,傳播正能量,以正確輿論引導青年形成良好社會心態;另一方面,推出類似“學習強國”的新型教育平臺,加強大學生常駐社交平臺規范,在技術中立與社會責任感間尋找平衡,讓主流價值搭上技術快車,發揮網絡媒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正向功能。另外,大學生也應主動提高媒介素養,提高判斷甄別能力,自覺抵制拜金主義、功利主義、虛無主義等消極取向。
大學生應把“轉發錦鯉”作為減緩學習生活壓力的方式,而不能長期或習慣性將自己的成功與失敗簡單歸因于錦鯉。作為象征好運的文化符號,“錦鯉”此類優秀傳統文化值得人們在新時代應繼續推崇。要弘揚寄托美好寓意的錦鯉文化,防止傳統寓意被強行附上泛娛樂性和實用主義內涵。另外,大學生正處于三觀養成關鍵時期,且網絡信息良莠不齊,因此國家和社會要通過課程育人、網絡育人等環節加強大學生網絡素養,從而樹立其正確價值觀念。
錦鯉這個具有悠久歷史傳統的文化載體,因其積極象征寓意,在當今網絡時代煥發出新的生命力。“轉發錦鯉”成為了青年群體熱衷的傳播現象,但也具有明顯的“網絡迷信”特征。本文著重分析“轉發錦鯉”現象的個體心理及群體效應等成因,根據分析結果對如何培養大學生良好社會心態、規范網絡平臺提出了引導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