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躍云
(吉林省敦化市第七中學校,吉林 敦化 133700)
學生自從開始上學起,就接觸到了語文閱讀的教學,到了高中也有了將近十年的閱讀學習,而且高中階段的閱讀理解需要培養學生對文章進行深層次的閱讀,以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升華,從而影響學生的性格和思想,使學生健康地成長。深度閱讀是閱讀的最高形式,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反復地琢磨研究,根據作者和寫作背景來深入理解文章的文化底蘊和思想表達,很大程度能夠提升學生的文學水平和語文綜合能力。要將深度閱讀應用到高中語文教學當中,還需要教師在實踐的教學中完善教學方法,以生為本來進行教學。
所謂深度閱讀就是相對簡單輕松或者以娛樂性為目的的閱讀。通過閱讀,全面提高學生的知識面,讓高中生整合多方面的知識和信息,不斷拓展知識的深度,加強語文知識點間的關聯性,拓展學生的思維,從而實現高中生的思維全面發展,給高中生建構學生的立體化和平面化的閱讀思維空間。
對于深度學習者來說,淺閱讀所提供的營養是遠遠不夠的,有些可能不是營養而是反式脂肪酸。高中語文開展深度閱讀既是新課程改革的必要要求,又能夠培養學生的專注力,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求思考的能力,還有利于正確的人生價值觀的形成。
語文閱讀教學展開后,教師常常擺出閱讀任務,讓學生展開個性閱讀探索,在解決閱讀問題的基礎上完成閱讀學習。由于閱讀教與學操作較程式化,學生閱讀探索始終浮在表面,難有深刻認知形成。因此,教師需要給學生一些閱讀輔助引導。首先,要讓學生借助多種教輔材料,對文本內容進行細致梳理,對文本情節、人物、情感等因素有整體把握。其次,要利用多種教學設計,讓學生復述、演繹、討論文本內容,以形成直觀感知。再次,教師要展示明晰的閱讀學習目標,矯正學生閱讀方向。最后,閱讀方法選擇要呈現多元化特征,讓學生利用不同方法展開閱讀學習,可以獲得不同閱讀認知體驗。
要深入展開閱讀學習,需要先把握文本的主題,教師對此要有到位認知。主旨是文本構建藍圖,只有明晰文本主旨,并圍繞主旨展開閱讀學習討論,這樣的閱讀才有較大的操作價值。不同文本體裁,其主旨體現形式不同,教師要給學生以清晰的指引,讓學生學會總結主旨。閱讀文本,探索主旨,再運用主旨指導閱讀,自然構成良性學習循環,在主旨指引下的閱讀學習自然屬于深度閱讀范疇,學生從閱讀學習中形成的感知會更深刻、更豐富。
《一個人的遭遇》屬于短篇小說,小說通過一位老兵對戰爭的回憶,讓讀者近距離感知戰爭帶來的痛苦和不幸。在設計課堂閱讀教學時,教師讓學生復述文本主要故事情節。然后結合小說片段,討論第一人稱敘述方式的特點,體會作者強烈的心理體驗。學生經過一番閱讀討論,對小說主題有了一定感知,紛紛給出自己的總結。有學生認為這篇小說的主題應該是通過索科洛夫對戰爭經歷和心路歷程進行梳理展示,讓讀者全面感受戰爭的殘酷和為人類帶來的創傷。索科洛夫的遭遇是悲催的,而他的遭遇并非個例,在整個戰爭中,像索科洛夫這樣的人還有很多,可見戰爭的危害是多么嚴重。教師讓學生歸結索科洛夫的遭遇示意圖,然后體驗他的心理變化。學生很快就給出總結:受傷被俘(沮喪悲哀)—成功逃亡(激動不已)—妻女被炸死(心縮成一團,穿心的痛)—找到兒子(喜氣洋洋)—兒子犧牲(心里仿佛有樣東西斷裂了)—領養孤兒(心輕松光明)—出車禍(悲愁的心,心震蕩得厲害)……教師讓學生從作者視角總結:應該如何理解戰爭,面對生活困境,又該如何應對?學生再次展開熱議:“我們看到戰爭造成的災難,戰爭給人類帶來的只有痛苦……”
教師引導學生對小說展開深度閱讀學習,注重了主題方向的挖掘,給學生帶來豐富認知體驗,當教師再次拋出思考問題時,學生閱讀感知也快速升級。
1.拓展課外閱讀。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假如青少年除了教科書外什么也不讀,那么,他最終會連教科書也讀不好。”“課外閱讀,用形象的話來說,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進的風。”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蘇軾詞中的復雜情感和思想,我組織學生看余秋雨的《山居筆記》中的《蘇東坡突圍》,還有林語堂的《蘇東坡傳》,這是對一個作家的理解更加深入而完善的過程。再比如說教完《我與地壇》,可以推薦學生課外閱讀該本書,還有《病隙碎筆》等。
2.角色扮演。可以舉行詩歌朗誦會,還可以進行精彩地表演,如《燭之武退秦師》《雷雨》《最后的常春藤葉》,讓學生真正地走進角色,走進文本。
3.續寫故事。如《邊城》的結尾,作者采用留白藝術,耐人尋味,令人遐想。學生可以通過續寫,進行再創作。
4.觀看電影或電視劇。如《林黛玉進賈府》、《雷雨》、《辛德勒名單》。
5.寫讀后感品評作品。學生通過寫讀后感,可以鍛煉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閱讀能力和鑒賞能力。
總而言之,高中語文深度閱讀是一種真正的閱讀,能夠讓學生在深度閱讀中和文本深入對話,從而拓展學生的思維,豐富學生的情感,切實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