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俊秀
(廣東省江門市培英高級中學,廣東 江門 529000)
面塑在我國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其又被稱為面花、捏面人,是一種有著濃厚鄉土韻味的民間藝術,面塑最早以實用性的特點著稱,隨著人們審美趣味的提升,物質和精神兩方面開始分開,面塑也隨之變得更具觀賞性,所以,每個地區的面塑也隨這風土人情的變化而不同,比如河北面塑就以素色聞名,整個作品既素雅又喜慶。如今,教育部門在高中美術新課標中,強調了高中美術應該善于開發與應用各種校內外資源,拓展并延伸美術課程,所以,美術教師身在教學一線,應該意識到美術學習與文化傳承之間的關系,積極開發教材資源,促進學生形成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加強高中美術的美育質量。
面塑是我國世代相傳的民間藝術形式,其廣泛流傳于黃河內外等眾多地方,面塑隨著時代的發展已經難究起源,現存最早的面塑作品,是唐代(635年)出土發現的面塑,其到了宋代已經是一種民間非常流行的風俗,再加上各地的風土人情不同,出土的面塑作品也不同,春節時人們常常制作“魚”樣式的面塑,預示“連年有余”;婚禮上人們則制作“鴛鴦”、“龍鳳”的面塑,預示新婚美滿幸福;孩子周歲滿月時人們做十二生肖的面塑,預示圓滿......這些不同造型的面塑與人們的風俗習慣相呼應,是我國古代民間特色藝術文化景觀。即使在古時街頭巷尾也常常能夠看見身背工具箱的面塑手藝人,這些手藝人在繁華鬧市將一個個面團嫻熟的捏成各種鳥獸、名人等形象,其做工自然、材料質樸,百姓們喜聞樂見,這也是面塑作品能夠源遠流長的重要原因。
如今,隨著新穎現代科技的出現,不少民間藝術開始失傳,面塑也難以抵擋時代的涌流,街頭巷尾漸漸消失了面塑的蹤影,然而,這種民間藝術卻不斷推陳出新。2008年面塑被列入我國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其開始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出現在學校美術教材中或者典藏館里得以世代傳承。因為,面塑作品被時代賦予了嶄新的意義,其不再是一個賞玩品,而成為極具教育意義的素材。
由上文可知,面塑既是我國獨特悠久的民間藝術,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然而,現在很多高中生都沒有機會去接觸它,為了更好的傳承與保護文化遺產,可以在美術課堂上引入面塑教學,培養高中生的文化意識。
《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了在美術課上應該注重增強學生的文化理解,提高學生美術核心素養。所以,在教學面塑之前,教師要多方收集相關資料,并制作教學課件,同時可以將精心準備好的面塑作品在課堂上進行展示,通過引導學生對面塑的探索;加強學生對面塑的了解和認識,思考面塑作品的特征和獨特性。通過創設情境導入課堂,有效激發學生對面塑作品的興趣。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民間藝術的多種表現形式,如泥塑、剪紙作品等,呼吁學生關注身邊的民間藝術,并提出以下問題:(1)在生活中是否見過面塑作品;(2)是否知道如何制作面塑作品;(3)對面塑作品的認識。學生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能夠自然而然的帶著興趣增強對面塑文化的理解。
在學生初步認識了面塑之后,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動手實踐,在實踐中探尋面塑的藝術價值,捏出想創作的人物或者作品。面塑需要的工具有雕刀、剪刀、面團等,可以在課前組織學生自帶面團,引導學生動手實踐。面團由小麥粉、蜂蜜、防腐劑等組成,將這些物質混合然后加入開水攪拌,一邊加開水一邊攪拌,最后在沒有全干之前揉面、醒面,將其揉至表面光滑,再用旺火蒸,等面團涼了繼續反復揉面,最后用色素、水彩等顏料上色,等全部配置成功后組織學生將半成品帶到美術課堂上制作,在實踐中,引導學生感知面塑手工藝人的工藝技巧,從而探究面塑的藝術價值。
在同學們的面塑作品完成后,教師可以有秩序的引導同學互相點評面塑作品,點評哪位同學的作品在造型設計、顏色創意上最好,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增強學生的審美感知以及判斷能力。在美術課堂的后半段,教師可以滲透各個地區的面塑文化、風俗,增強學生對傳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興趣,比如介紹面塑與節假食品、送面羊、面塑與習俗、面塑與春節等,激發學生對傳承和保護傳統文化的意識。
綜上所述,將面塑引入美術課堂,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對傳統民間藝術的興趣,學生在親自實踐的過程中,也能體驗這種藝術形式,符合新課標中“以生為本”的要求。因此,美術教師要在充分認識到中華民族文化、民間藝術美術形態的基礎上,在潛移默化中傳遞文化傳承的思想。面塑藝術不僅是簡單的美術形態,其飽含了我國傳統勞動人民的豐富情感與精神,代表著一種精神寄托。因地制宜的開發美術資源,將面塑與高中美術教育相融合,能夠更有效的實現民間藝術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