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鑫炎 王思藝 楊波
摘 ?要:筆者通過分析非洲豬瘟疫情傳播的原因,提出了豬場升級改造、提高生物安全、落實防疫責任、完善處罰機制、加強流通監管和依法嚴厲查處等防控建議。
關鍵詞:非洲豬瘟;傳播;防控;豬
中圖分類號:S851.33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001-0769(2020)07-0044-02
非洲豬瘟是由非洲豬瘟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烈性且高度接觸性傳染病,嚴重危害著全球養豬業。在中國,非洲豬瘟被列為一類動物疫病,是烈性外來傳染病,其病原體具有較強的毒力,對豬有較高的致病率,致死率達100%。目前,世界各地尚無有效的疫苗可用于非洲豬瘟的預防,只能采取撲殺和凈化措施進行控制。
非洲豬瘟在全球的首次暴發是1921年在東非國家肯尼亞,2018年8月,我國首次發生非洲豬瘟疫情。非洲豬瘟不是人畜共患病,豬是非洲豬瘟病毒唯一的自然宿主,其他動物不感染該病毒。軟蜱是非洲豬瘟病毒的自然宿主和傳播媒介,健康豬可通過感染非洲豬瘟病毒的蜱、病豬以及被非洲豬瘟病毒污染的飼料、水、用具、泔水、工作人員的服裝和空氣感染該病毒。雖然非洲豬瘟病毒對豬有致命的危險,但對人沒有危害,屬于典型的傳豬不傳人型病毒。
1 ?疫情傳播原因
自2018年8月我國遼寧省發生第一例非洲豬瘟疫情后,在短時間內全國所有省市相繼發生了非洲豬瘟疫情,屬地政府雖然采取相應防控措施,使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仍給養豬業造成了極大的危害,我國的生豬存欄量急劇下降。非洲豬瘟疫情之所以在我國廣泛蔓延,筆者認為主要有如下原因:
1.1 畜主防疫意識差
因我國的養豬從業人員文化水平普遍較低,對非洲豬瘟病毒的危害認識不足;豬場及從業人員對政府相關部門發布的相應防控措施沒有落實到位,如采取有效的封閉式飼養和消毒等生物安全措施;從事生豬販銷(屠宰)的相關人員進入場內選豬、從疫區調入生豬以及繼續違規使用餐廚垃圾(泔水)飼喂生豬等,眾多因素造成了非洲豬瘟疫情的發生和擴散。
1.2 企業違規調運生豬
相關政府部門雖然出臺了相應的生豬及其產品調運政策,但養豬生產企業和屠宰廠沒有按規定程序進行,調運前沒有對生豬檢測非洲豬瘟病毒,或檢測比例沒有達到規定的要求,造成漏檢,將攜帶非洲豬瘟病毒的活豬或生豬產品調入其他地區,造成病毒擴散。
2 ?非洲豬瘟防控建議
2.1 豬場提升改造,提高生物安全
非洲豬瘟疫情給我國養豬業的生物安全敲響了警鐘,急需淘汰落后的生豬生產模式。浙江省及時出臺了生豬產業發展意見,養豬生產的相關企業須按照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的《關于推進生豬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加快豬場整治提升,按“標準化、綠色化、規模化、循環化、數字化和基地化”的要求規范建設,全面提升生豬飼養基礎設施設備的建設,建立消毒通道,豬場布局合理,符合動物防疫要求,資源循環利用,管理數字化,全面提升豬場生物安全水平。
2.2 落實防疫責任,完善處罰機制
各養豬生產企業和屠宰廠應嚴格遵守動物防疫的相關法律法規,自覺履行動物防疫職責,嚴格落實封閉式飼養管理,禁止從疫區調入生豬,加強消毒,遵守非洲豬瘟病毒檢測等防疫主體的責任。相關政府部門要加快《動物防疫法》修訂,加大對違法違規企業的處罰力度;建立誠信機制,將違法違規企業列入“黑名單”,不得從事相關行業。
2.2 加強流通監管,依法嚴厲查處
農業農村部、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交通運輸部和公安部等政府部門應加強部門間的協作,并根據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切實履行動物防疫職責,對生豬的流通和加工等領域加強監管力度,對負責動物調運和加工的企業壓實動物防疫主體的責任,使相關企業在動物調運和加工及其產品的流通中自覺遵守相關規定,依法嚴厲查處違法違規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