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阿敏 李志濤
【摘? 要】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全國外出務工人員的數量逐年增加,他們子女的生活、受教育情況到底如何?為了解這一情況,我于2020年4月,以郴州市汝城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的留守兒童為對象,采用了問卷調查法、個別訪談法,對他們的日常生活、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以及社會教育方面受教育狀況展開調查,進行了詳細研究。
【關鍵詞】留守兒童;生活;教育;對策研究
一、留守兒童生活教育現狀
據全國婦聯最新調查顯示,2020年全國農村留守兒童人數已超過6102.55萬人,平均每四個農村兒童中就有一個留守兒童。他們一般與自己的父親或者母親,或者與上輩親人—-爺爺、奶奶,甚至父母的其他親戚、朋友一起生活。留守兒童問題是近年來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那么,留守兒童目前的教育現狀如何?我們又該怎樣解決留守兒童的生活、教育問題?
二、論題概念的界定
(一)研究對象:本課題主要研究的是汝城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的學生。
(二)“留守兒童”是指父母一方或雙方流動到其他地區,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而因此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兒童。
(三)“教育現狀及對策的研究”:論題重點調查留守學生目前在學校的各種表現,及在教育中確實存在的種種問題,探究指導留守學生如何生活、如何學習,如何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如何形成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等方面的多種途徑和操作性強的有效策略,以及挖掘出留守學生成長方式中的積極因素。
三、論題研究的方法及對象
(一)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和個別訪談法進行,那么我們將從以下三個方面了解農村“留守兒童”的親情及家庭教育狀況:1.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結構類型和基本情況。2.農村“留守兒童”親情及家庭教育缺失情況。3.農村“留守兒童”學習、心理、品行表現情況。
(二)研究對象
此次調查發現,該校在校生共有2987人,其中有923名為留守兒童,比例達到了30.9%多。那么確定了以這923名留守兒童為調查研究對象,他們分布在全校的各個年級當中。
四、留守兒童的家庭類型調查結果
(一)“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類型分析
1.半留守兒童教育類型。父母雙方其中有一方不在家,這樣的孩子我們稱為“半留守兒童”。調查中發現,父母一方外出,另一方留下來與兒童一起生活的占46%,而父親外出的比例遠高于母親外出的比例,“留守兒童”能夠與父親一起生活的比例只占15%,如此大面積地缺失“嚴父”的角色,對于“留守兒童”的教育和成長將產生非常不利的影響。
2.全留守兒童教育類型。父母雙方都外出,孩子只能與爺爺奶奶住在一起,這樣的孩子,我們稱之為“全留守兒童”。通過調查顯示,父母外出打工、經商,孩子與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一起生活的占兒童總數的43.74%,
3.寄養兒童類型。父母雙方都外出,把孩子放在親戚或朋友家寄養,代為看管,我們稱之為寄養兒童類型。在調查當中我們了解到,父母離開時將孩子托付親戚照管的約占8.26%,有的親戚一家人甚至要照管好幾家的孩子。調查中我們還發現,甚至個別“留守兒童”寄養在一些退休教師家里,然后每月給寄養人一定數額的寄養費。但對多數打工族來說,寄養費也難以負擔。
(二)“留守兒童”與親人聯系及其影響情況分析
與父母半年見面一次的占63%,與父母一年見面一次的37%,沒去過父母工作地的65%,與父母電話聯系較少的12.3%,這種種數據表明,“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極其缺失,缺乏家庭關愛。受經濟所限,很多學生沒有手機,只能回去之后,靠自己的親朋好友才能夠聯系父母。調查顯示,與父母一個月聯系一次占56.3%,與父母一個星期聯系一次占43.6%,與父母一個星期聯系3次以上僅僅只占10%。很多學生哪怕跟父母聯系,通話時間也不會超過5分鐘。家庭的和諧氣氛難以營造。
(三)“留守兒童”的學習、心理、品行情況分析
由于缺少父母的陪伴,無助感、失落感的逐漸產生,對留守兒童的性格影響顯而易見。調查表明,有55.5%的留守兒童表現為任性、冷漠、內向。他們在校表現為不遵守紀律、說謊、欺負同學、不會禮貌待人,個別“留守兒童”甚至沉溺網吧,有賭博等不良行為。
五、解決對策
1.讓電話傳情。學校為“留守兒童”設立公共電話,開通“親情熱線”,讓親子間能夠隨時隨地溝通交流。
2.每逢佳節倍思親,特別是在節假日,學校要多開展送溫暖給留守兒童的活動,讓學生在學校也能感受到溫暖。
3.可以充分利用學校的電腦和父母視頻見面
“留守兒童”的問題是一個長期、復雜、綜合性的問題,要想解決非一朝一夕之功,也非一人之力所能達成。因此不僅對家庭、學校,對整個社會教育體系都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注:本文為湖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縣域農村職業教育現狀調查與發展對策研究——以汝城縣為例”(課題批準號:XJK17CZXX134)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金國強.現代家庭與素質教育[M].寧波出版社,2003.
[2]梅健,林健.代理家長制:政府為留守兒童找“家長”[J].中小學管理,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