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捷
總覺得如今的語文課上起來“套路很深”,最典型的就是課堂結束前進行閱讀推薦。臨下課時,老師拋出課件,亮出經(jīng)典用語“課后,你們應該讀這些書”。
看起來,這樣做的確沒錯。
其一,這些書確實和上課講的內容、和教的知識、和需要發(fā)展的能力有關。
其二,這些書經(jīng)由教師推薦,不說好不好,至少不會太差,能確?!罢芰俊?。
其三,這樣的推薦符合教材“讀一篇,帶一組,課后讀多本”的總體思想。
于是,這樣的套路一下子像長了翅膀一樣,傳遍大江南北。大家都這樣說,也都認可這樣說的人和課。
但是,很少有人去思考:這么說,真的有用嗎?很少有人去關心:這樣的推薦,學生讀了嗎?很少有人去檢查:真的有讀的,效果到底怎么樣呢?也許你會驚詫,難道還需要顧及效果?推薦,就是盡力而為,鼓勵閱讀,僅是功德而已,“讀了么”“讀得如何”真的不是我需要去理會的。
這樣的觀念,大錯特錯。
課堂中的推薦,即便是在結束前拋出,也屬于一種學習任務,最起碼是“課后拓展的學習任務”。既然是任務,就要執(zhí)行,執(zhí)行之后,就
要檢驗。否則,學生就會有錯覺——老師布置任務,是可以理會,也可以不顧及的。有任務,無檢驗,學習成了“走過場”。
不過,即便現(xiàn)狀如此,教師依然固執(zhí)地、反復地、理直氣壯地說著這句話。是呀,讓孩子讀書,誰能說有問題呢?
有一次,還真遇到了問題。
依照慣例,下課前,老師開始整組推薦閱讀書目。正說著,一個學生大聲說:“這些書在哪里買?”老師聽見了,但也許因為自己也不知道在哪里買,便沒有回答,繼續(xù)推薦。下課鈴聲響起,這位學生大聲提醒:“老師下課了?!闭l都聽見了鈴聲,但老師停不下來,因為還有一些話沒有交代:“回去后,讀這些書,把書里的故事說給家里人聽。”沒想到這位學生又說:“我家只有奶奶,奶奶不喜歡聽故事?!崩蠋煙o法回復,幸好該說的話說完了,于是直接說出最后一句話:“好,這節(jié)課就上到這,下課!”如釋重負。
聚焦這有趣的“三句話”,句句擊中要害。
一是問書在哪里買。
老師從來沒有想過,推薦書,還要告知如何獲取。
可能你會想當然地認為:網(wǎng)絡可以采購,新華
書店可以購買。這的確是獲取的途徑。但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留給學生去新華書店的時間有多少?有多少學生能夠通過網(wǎng)絡去購買書籍?把這些事情全部交由父母去做,父母會感到厭煩。
獲取的途徑不明晰,這些書的推薦就打了水漂。所以,第一個問題看起來不起眼,實際上已經(jīng)直擊要害。
二是提示下課。
下課,在學生心里是一件大事。其實,這也應嵌入教師的意識里。學生說出來,就是
一種友善的提示——時間到,請結束吧。這個時候,即便教師堅持往下講,學生也沒有在聽,因為他們的心已經(jīng)飛到課外了。智慧的教師,不應該再多說什么了,多說無益,講了也白講。
與其剎不住車,堅持往下講,不如提早規(guī)劃好時間,安排好教學內容,在下課前戛然而止。
三是明確告知“奶奶不會聽”。
這里的奶奶可以被看作家人、父母的代表,也就是親子閱讀的另一方力量。
這個問題讓教師明確了一個現(xiàn)狀——親子共讀,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順暢。
教材中專門開設了“和大人一起讀”的親子共讀板塊。對該板塊的教學,我們可能會想當然地覺得,大人應該和孩子一起讀。我們很自然地給大人們很多指導,讓其“這樣和
孩子一起讀”“那樣讓孩子讀得更好”。但真實情況又是怎樣的呢?我們調研的對象都是“優(yōu)秀家庭”,而正是這些家庭中,好多的“大人”都是不聽話的;最聽話的,恰是孩子。當孩子回家,提出要和大人一起讀時,我們的腦海里是不是就浮現(xiàn)出了溫馨的畫面?但實際中遇到更多的是:大人沒有空,大人不愛讀,大人根本不按照你教的方法指導孩子讀……因此,教師如果想當然地覺得只要布置“和大人一起讀”,大人就會參與,那就錯了。
一個想得到答案的推測是——不愛閱讀的孩子,基本上也生活在一個和書本絕緣的家庭中。學生的今天,是家庭教育、家庭環(huán)境影響的結果。
說這三句話的,是一個就讀于啟智學校的特殊學生,這節(jié)課是送教到特殊教育學校的特殊的語文課。這個答案是否讓人不敢相信?其實,它應該更多地引發(fā)我們去思考:難道,只有當物理的智力出現(xiàn)問題時,才能激活出最真誠的人性?為什么回到我們熟悉的普通教育系統(tǒng)中,這樣的話幾乎就聽不見?太機巧、聰慧的課堂,為什么少了一份真誠?
往日里,我們會發(fā)現(xiàn)——當老師拋出“推薦閱讀書目”時,學生不反對,同時很溫順地承諾“好好配合”。因為只有這樣,老師才有可能滿心歡喜、“放心”地下課。至于說未來會不會真的去讀,大多學生心里是有數(shù)的——這是一張空頭支票。沉默與承諾,只為了下課。
的確,語文學習的問題都在閱讀上,都可以通過閱讀解決。讓學生大量閱讀,沒錯!但如今,教師的教學成了問題,不能將“救命稻草”懸掛在漫無邊際、無法檢測的“推薦閱讀”上。不少教師單篇課文都教不好,卻熱衷于在課外拓展上做花樣。文本不會分析,課堂不會設計,面對學生無法開展教學,拓展做得再花哨,也只能迎來一種結局——基礎不牢,地動山搖。
教語文,我的建議是,優(yōu)先練好基本功——解讀、設計、執(zhí)行。教好每一篇再說。不要急著做推薦,不要醉心于套路,不要無限期待家長配合。教師上好課,學生愛上語文,之后讓其做什么,都是快樂的。
(作者系閩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教師,福建教育學院語文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研究員,福建省作協(xié)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