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穎
摘要:本文從信息海量化、采編便捷化兩個角度入手,分析了新媒體視角下電視新聞采編工作的主要特點;圍繞需求深度化、風格個性化、宣傳針對化三個方面,研究了新媒體視角下電視新聞策劃的主要特點;結合構建信息化群眾互動機制、運用創新化新聞播報語言以及選取獨特化信息輸出角度三個部分,提出了新媒體視角下電視新聞采編策劃的優化建議。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電視新聞節目;采編工作
一、新媒體視角下電視新聞采編工作的主要特點
(一)信息海量化
受惠于互聯網技術、現代通訊技術、大數據技術等現代科技的不斷發展,以及平板電腦、手機等終端設備的廣泛普及,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產生出和接觸到的文化信息急劇增長,進而催生了“信息大爆炸”的時代現象。在此背景下,信息海量化隨之成為了電視新聞采編工作的一大新特點。辯證來看,信息海量化對采編人員來說更像是一把“雙刃劍”,其帶來的機遇與挑戰都十分明顯。具體來講:
第一,信息海量化的優勢機遇。顧名思義,采編即對信息的采集與編輯,信息量的增長也就意味著工作人員信息采集視野的極大拓寬。在新媒體視角下的日常工作中,工作人員可充分借助公共搜索引擎、主流社交平臺的用戶基數與資源體量優勢,進行主題下新聞信息的大范圍、多元化挖掘搜集,從而獲取到足以支撐新聞作品產出的信息集合。同時,在互聯網環境當中,每個網民都能成為新聞信息的發出者與傳播者。基于此,工作人員在采集、編輯新聞信息時,可通過分析網民群體所談言論、所發視頻,實現新聞視角的數次遷移,以便多角度、多立場地審視新聞事件,梳理新聞脈絡。
第二,信息海量化的風險挑戰。網絡具有虛擬性,且尚未形成有效的身份認證與環境管控機制,進而導致各大社交平臺、網絡社區中遍布虛假信息與未證實信息,對電視新聞采編工作人員的信息辨別能力、工作責任意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若工作人員將不實信息納入到新聞內容當中并發布出去,一方面會對大量受眾形成誤導,降低新聞的媒體傳播價值。另一方面,也會引發“信任危機”的現象,降低廣大人民群眾對電視新聞節目的認可程度,嚴重削弱電視新聞節目的社會影響力、市場競爭力與群眾公信力。
(二)采編便捷化
在傳統時期,電視新聞的采編工作是極為復雜的,工作人員在采集信息、整理信息的基礎上,還需進行信息的編輯整合、質量審核、價值挖掘等工作。這樣一來,既會給工作人員造成較大的工作壓力,也不利于保證電視新聞節目的時效性。而在新媒體視角下,隨著網民群體的日益擴大,以及各類社交平臺的持續活躍,社會中的新聞事件在發生后,會短時間內形成可觀的輿論環境,引發網民群體的熱議討論。此時,工作人員通過調查分析網民對新聞事件的言論觀點、辯駁論證,便可有效實現編輯、審核等環節的簡化,進而達到提高采編工作效率、縮短新聞產出周期的效果。
二、新媒體視角下電視新聞策劃工作的主要特點
(一)需求深度化
受到編制周期、審核流程、時間安排等種種因素的限制,新媒體視角下電視新聞節目的信息輸出速度遠遠弱于網絡媒體。當電視新聞正式播出時,人民群眾通常已對新聞事件有了基本的認知了解。這樣一來,若電視新聞節目所報道的內容與網絡中流傳的新聞信息基本一致,將顯著削弱受眾的新鮮感,進而淡化群眾追看新聞節目的欲望,不利于穩定受眾的維系與潛在群眾的挖掘。所以,在新形勢下,電視新聞策劃工作人員必須要做好新聞報道方式、新聞報道角度、新聞報道定位等多方面的合理規劃,以此強化對新聞事件的挖掘深度,或另辟蹊徑地呈現新聞內容,滿足受眾群體深層次、獨特化的節目觀看需求。
(二)風格個性化
在新媒體時代下,廣播電視在媒體市場中的壟斷性地位被打破,并受到了各類新媒體、自媒體的強力沖擊,生存狀態岌岌可危。同時,市場規模的縮小也帶來了更激烈的競爭,并逐漸催生“同質化”的電視節目現象。基于此,為了提高電視新聞節目的競爭力,在奔涌的市場洪流中站穩腳跟,工作人員就必須要從策劃角度出發,對節目的新聞體裁、播報風格、敘事技巧等進行個性化設計,以此打造出獨具—格的品牌形象,達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目的。
(三)宣布針對化
在策劃新聞點、制定電視新聞宣傳方向、選擇電視新聞投放平臺時,工作人員也應控制好節目供需之間的平衡性。若節目的宣傳范圍較小,工作人員應盡量選取地方性、基層性的新聞作為主體內容,并投放到地方性的新舊媒體平臺中。若新聞點是圍繞女性群體選取的,那么電視新聞節目的宣傳方向、投放平臺也應以女l生受眾的需求特點、行為習慣為核心,從而吸引目標群體的有效關注,凸顯出新聞信息的價值性。
三、新媒體視角下電視新聞采編策劃的優化建議
(一)構建信息化的群眾互動機制
近年來,微博、微信等社交平臺的運營發展,為人們提供了網絡交流的優質環境,同時也為電視新聞采編策劃工作人員與人民群眾、節目受眾建立互動交流提供了便利。基于此,工作人員應積極加入到網絡環境的社交隊伍中,通過開通官方微博賬號、個人微博賬號、節目微信公眾號等形式,在社交平臺中構建出動態化、雙向化的群眾互動機制。其后,再通過組織投票、發布話題、發放問卷、私信交流等多種手段,實現對網民群眾節目需求、新聞喜好、風格期望等價值信息的準確掌握,進而據此完成采編、策劃等工作內容的優化調整,為電視新聞節目夯實最基本的受眾支持保障。
(二)運用創新化的新聞播報語言
新媒體時代是追求個陛、崇尚創新的時代,工作人員在電視新聞的采編策劃過程中,要適當提高新聞語言的創新性。例如,在策劃、編輯地方性新聞內容時,工作人員可一改傳統中嚴肅、規范的語言口吻,將基層群眾聽得懂、用得多的方言俗語、網絡熱詞融入到新聞當中,以此拉近新聞節目與觀眾群體之間的情感距離,提升電視新聞節目的親切性。
(三)選取獨特化的信息輸出角度
面對“同質化”的競爭現象,工作人員在選取新聞報道切入點時,應在保證客觀、真實的基礎上,盡量凸顯獨特性,以此實現新聞信息輸出角度的靈活化,滿足觀眾群體的個性化需求。例如,在報道某地市場的食品安全問題新聞時,工作人員可縮小新聞點的選取范圍,將食品安全問題的波及影響落實到基層個體上,以具體的家庭或個人為視角,對新聞事件的進展情況、危害程度傳遞給廣大受眾。這樣一來,觀眾可產生更強烈的情感共鳴,并形成跟進觀看新聞節目的欲望和動力。
四、結語
總而言之,新媒體時代對于電視新聞行業來說,具有“雙刃劍”的矛盾屬性。一方面,新媒體極大程度地改變了采編、策劃等環節的工作模式,提高了信息采集與處理的便利性。另一方面,網絡信息的復雜性、觀眾需求的變化性也對工作人員提出了更大的挑戰。因此,工作人員在實踐中應積極做到趨利避害、優化創新,以此滿足觀眾群體的切實需求,提高電視新聞節目的競爭力與影響力。